(二)村酒中战斗机----「透瓶香」和「青花瓮酒」这两种酒武松都喝过,都是村酒中最好的酒,老百姓能喝到的最好的酒。「水浒传」中好汉们喝的酒品种,档次其实各不相同,书中能叫出名字的酒至少有七八种,根据《水浒传(120回)》的说法,武松在“三碗不过冈”酒店喝了15碗酒(外加4斤牛肉)。
1、《水浒传》中,武松打虎前喝的是什么酒?
首先说,这酒的名字叫“三碗不过冈”,电视剧里有叫“出门倒”的,也有叫“一觉到天明”的,总之这酒的命名都很low…我们都知道酒内的酒精是造成人醉酒的“罪魁祸首”,既然店家当时不建议武松喝太多,这就说明这三碗不过冈里的酒精度数比平时百姓们引用的酒度数要高些,而我们又知道宋朝时人们喝的基本都是米酒,那么第一种观点就是武松喝的无非是酒精度较高的米酒罢了。
一说米酒大家第一印象可能都是现在超市里那种名为“醪糟”的东东,但是古今米酒还是应该有蛮大的差别的,《水浒传》里的故事背景是北宋时期,施公生活的年代是元末明初,这烧酒也是元朝才开始流行起来的,所以之前有答友和我探讨过说武松喝的就是山东烧酒,这种酒就度数高而闻名,在这里属于施公的“乱入”。但问题是这么烈的就武松15碗下肚不得直接飞升了?而景阳冈位于山东阳谷县,这里是不大可能种植水稻的,于是糯米酒的概率也很小(虽然当时有高粱,奈何没有器具),那我们还是不要开脑洞还是从原文中找找线索吧,
早鲁智深去五台山出家那一章,曾有一句关于酒品类的介绍:破瓮榨成黄米酒,柴门挑出布青帘。这里提到了黄米酒,我们这边把黍子叫做黄米,恰好这黄米也是不错的酿酒材料,那么这样一来就说得通了,首先当时大家喝的确实是米酒,只不过这酒的原材料是黄米而非南方的糯米,这样也能解释为什么好汉们总能整罐整罐的喝酒(虽然每次都能漏上四分之一左右),
而武松此时喝的酒应该也是黄米酒,只是度数偏高,后劲更大(嗯,可能后劲更大吧)。当然,如果大家觉得我的这几种说法都没有说服力的话,还可以从文学性上来思考下,武松前前后后痛饮15碗酒,三碗酒大约是一斤,这五斤酒下肚就已经不可思议了(我知道现在有的男同志们喝一箱啤酒也没问题,这个暂且不论),更何况之后武二郎借着酒劲弄死一只老虎,也可能是施公想借酒来说明武松之勇,人家就是要玩的这么夸张,没人规定文学创作不能夸张吧~文/车逻辑的逻辑所以古人还是很喜欢吃甜食的~。
2、《水浒传》中的酒究竟是什么酒?
《水浒传》的故事背景是北宋,所以如果我们忽略海昏侯墓中出土的蒸馏酒器外,那么宋朝时期喝的就是发酵酒无误了,而发酵酒的口感偏甜,度数也不高,人们可以饮酒作乐,也可以饮酒解渴,所以说你看到小说中好汉们随随便便就几碗酒进肚也不用夸张。而同样是发酵酒,由于酿酒的手艺及原料不同,酿出来的品质和叫法也不一样,宋代人在选取酿酒原料是非常讲究的,除了常见的黄米、糯米外,像绿豆、蜂蜜、甘梅、桂花、嫩羊肉等材料也是比较常见的。
将米蒸熟放凉就拌上酒曲慢慢发酵,过了一段时间后就形成了酒糟,这个时候我们再用酒筛过,再放到坛子里密封起来,就这样再经过一段时间打开坛子就能看到成品酒了,所以那个时候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能酿酒自己吃,无非是酒的纯度和品质不同了,所以我们回到小说,也能发现小说中的酒论成品有很多种叫法。烈日炎炎的黄泥冈上,运送生辰纲的队伍正在树下乘凉,这时白胜唱着山歌担着酒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厢禁军难耐口渴,就问白胜桶里是什么,白胜说是白酒,于是众人就想买点白酒解解暑气。但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白酒可和咱们现代的白酒不一样,它的“白”应该指的是酒的品质,我反正是没听说过喝二锅头能解渴的,那么“白”酒应该是哪种品质的呢,我们或许从鲁智深的口中能找到答案,鲁智深出家后仍不戒荤腥,多次下山“抢”酒喝,比如有一次他在“抢”酒前说了这么一句话:洒家不忌荤酒,遮莫什么浑清白酒,都不拣选!那么由这句话可知白胜桶中的白酒可就是品质很高的类别了,不然也不会一桶酒卖五贯钱啊,自然浑酒就是品质较低,筛酒较粗糙的一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