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后出师表》说的“困于南阳”是哪里。诸葛亮可以说是蜀汉的肱骨大臣,诸葛亮去世的时候也只有53岁,真的是上天折了诸葛亮的寿,如果在给诸葛亮20年的时候,诸葛亮一定能够北伐成功,诸葛亮可以说是死不瞑目;诸葛亮世代深厚大汉王朝的恩典,食汉禄,感汉恩,如果没有遇到刘备这样的明君,诸葛亮也不会投靠曹操。
1、诸葛亮是哪里人?他的故居到底在哪?
诸葛亮的老家在哪里?襄阳和南阳争得不可开交,临沂也要过来插上一脚。刘禹锡的《陋室铭》中有一句话叫做:“西蜀子云亭,南阳诸葛庐,”也就是说诸葛亮的老家在南阳。既然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是人物,还是来看《三国志》中怎么说的吧,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引了一本叫做《汉晋春秋》的书,里面有一句话是:“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这句话好像说的很明白了,那襄阳和南阳之争来自于哪里呢?因为邓县虽然属于南阳的行政区划,但是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正好处于南阳和襄阳的中间,而且襄阳和南阳在当时都属于荆州,诸葛亮又经常去荆州晃悠,所以似乎和襄阳那边的关系也很密切。后来行政区划修改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发展旅游经济,一个名人会给一个地方带来非常大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财富,
而这个时候,南阳和邓县属于河南,襄阳则属于湖北。所以争执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山东临沂为什么又在这场争执中插了一脚呢?因为诸葛亮的家族本来是琅琊有名的大家族,而古之琅琊正是今天山东临沂地区。再加上后来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有学者干脆认为武乡应该是罕见时期琅琊下属的一个县,这样来看人家封地都在那儿,还能不是那儿人吗?。
2、为何诸葛亮的故乡山东临沂不争,而曾经是一家人如今分家后的亲兄弟却争的眼红脖子粗?
诸葛亮是临沂人,这是包括南阳和襄阳在内所有的中国人共认的,诸葛亮,一个很普通的名字,如果不是智圣,有名人效应,可能都会让人觉得浪费了“诸葛”这个复姓。诸葛亮躬耕地有争议,出生地是没争议的,首先,应从诸葛这个姓的来源说起。诸葛,是由葛姓衍化而来,古代,一群葛姓人由潍坊诸城迁居到阳都(现临沂沂南),但是沂南当地已经有葛姓人家,为区分开来,自诸城来的葛姓在前面加个“诸”字,慢慢就衍化成诸葛这个复姓了。
当前分布全国的“诸葛”姓人氏,追古溯源,基本上都是来自于临沂沂南,迁居到各地之后又开枝散叶,诸葛亮十几岁才从临沂迁居到南方,至于是南阳的卧龙岗还是襄阳的古隆中,咱也说不清道不明。这两市争诸葛亮,无非是看中了诸葛亮的影响力,根本目的还是利益之争,谁拿到了“诸葛亮躬耕之地”的称号,谁就有权打着诸葛亮的旗号开发旅游业,谁就能名正言顺地借诸葛亮之名赚钱和提升城市知名度,这也是软实力的较量,
3、有教授称诸葛亮是山西运城人,出生时的窑洞还在,本地作协副主席:他是山东人,但运城可能是其家族内迁地。你怎么看?
我的教授大老爷们,请不要随便拿诸葛亮说事、不要信口开河!这些年似乎司空见惯了一种现象:“抢”历史,“夺”名人!他们如同现实生活中时常为了点鸡毛蒜皮的事争打得不可开交,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兄弟”俩,真的让人感到很无语,面对那些老喜欢信口开河的专家教授,甚至无凭无据的“历史”、“名人”抢夺者们,丝语不禁想问:只要是中国人,他(她)在什么地方出生、在什么地方成长、又在什么地方出名,真的就这么重要吗?如果“历史”、“名人”真的可以如此那般地抢来夺去,这一切的真实性又应该如何保证?我们是应该相信东家的“长”,还是认同西家的“短”?有时候,我想:如果能够,如果可以,我们索性按照“现实”的需求给他(她)来一次最神奇的臆想或者复制,一个赠山东,一个遗山西,一个留着以备急需,也好免去那些争来吵去,扰了世界的清静可是,我又想:如果真的可以这样做,一切岂不是要失去其本来“面目”及意义,“历史”岂不是会失去它的本真,“名人”的在天之灵也将无法得到安宁的呀!“历史”的真实只有一个,“名人”的出生地不会,也不应该有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