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这个算法,武松喝了18碗,如果每碗酒也是刚好没过白线,则说明武松喝了3斤6两的40度白酒。唐朝一斗为10升,一升约今600毫升,所以一斗约为6000毫升,胜了你就是好汉,败了自然成狗熊,不但消费免不了,酒钱照付冇白吞,但唐朝有大小斗之分,一大斗约三小斗,所以小斗约今2000毫升,所以说李白能喝当时的4至12斤酒。
1、985大学生为了免单,3分钟喝了6杯酒后死亡,这事你怎么看?
此事发生在广东,大一学生王耀栋,来自甘肃某农村,今年一十九岁整。长得高大又威猛,为人豪爽爱冲动,男女同学七人行,这日来到酒吧疯。恰巧酒吧搞活动,斗酒比狠优惠送,五百以内想免费,鸡尾酒得喝六盅,而且限定三分钟,过一秒钟也不成,胜了你就是好汉,败了自然成狗熊,不但消费免不了,酒钱照付冇白吞。现场热闹有气氛,小王举手就报名,满怀豪情台上走,迎来喝采与掌声,
自信端上酒盅蛊,一连四杯进喉咙。感觉一身火辣辣,干嗽想呕站不稳,台下顾客齐起哄,加油加油向前冲,喝下你就是酒神,退缩你就是孬种。好个愚蠢王耀栋,举杯又喝第五盅,仰头喝尽再伸手,六杯喝光一脸红,五脏六腑受不了,头胀脑痛眼朦胧,双脚恰似抽了筋,扑通倒地人不醒,众人以为没大事,休息一会就能行,哪知时过半个钟,发现小王人不行,急叫老板医院送,人已落气送了终。
医院一纸鉴定出,酒精中毒是原凶,此事先说店家蠢,乱设赌酒害人命,明知只有三分钟,喝下一千八毫升,不死皮也脱一层,自己惹火烧上身。责任至少负一半,赔偿大把票子扔,再说同学与观众,不看场合乱起哄,唯恐天下不大乱,加油鼓劲发神经。也算间接一帮凶,同学最终说不通,最后来说王耀栋,死要面子把命送。明明极限是四盅,此时退出可保命,偏要一意又孤行,不愿众人面前怂,
2、武松的酒量放到现代,他能喝多少白酒?
总有人说古代的酒度数低,并且称古代能喝一百倍的,在今天也就半斤的量。但这么说实在是太过笼统,《水浒传》里的“三碗不过岗”还真就是高度酒,武松的十八碗一般人做不到!在分析古人酒量的时候,一定要辨别出酒的类型,以及特殊的历史时期,我国酒文化历史悠久,曾经出土过距今有5000多年历史的酿酒器具,这就可以追溯到所谓的夏禹时期,这个时候已经有了酿酒的行业。
根据史料记载,酿酒的始祖当属杜康,所以也就认为杜康是夏朝人,《说文解字》中对于“酒”的解释也提到了“杜康作秫酒”,这个秫就是指高粱,所以最早的酒应该是高粱酒。在先秦时期,酿酒工艺还都是以自然发酵为主,到秦朝才有了酒曲,但酿出的酒度数仍旧不高,与自然发酵没有太大区别,所以先秦时期的影视剧中,搂着酒坛喝酒是可信的,
“法用曲三十斤,流水五石,腊月二日渍曲,正月冻解,用好稻米,漉去曲滓,便酿法饮。”——《上九酿酒法奏》东汉以后,曲酿工艺有所发展,差不多能酿出十来度的酒,曹操的《上九酿酒法奏》就记录了这个酿造工艺,这里有个文化知识点,即今天的安徽亳州古井贡酒,就是曹操这个九酿春酒的历史传承,但如今的工艺早已进步了。酒曲酿造工艺是个什么意思呢?就是人工发酵微生物(古人应该不知道这玩意儿叫微生物),然后对谷物进行发酵,这个技术成熟后就成了酿酒工艺的“工业革命”,之后所有酿酒工艺都是以此为基础的变化,
在我国传统酿酒业中,果酒、药酒、米酒、葡萄酒都能制作,但就是受限于酿造工艺,所以酒精度普遍不高。我们常在古装剧里看到的名酒女儿红,其实就是古法黄酒,由糯米和红糖等发酵而成,最终制作出来的酒颜色暗黄,现在的黄酒度数差不多都在10-15度,当时的女儿红也就10度左右。其实在元末蒸馏工艺出现以前,酿酒可以统视为谷物发酵,
比如米酒吧,将米饭蒸熟放凉,拌上酒曲,发酵到一定程度,米成了酒糟,过滤掉后,装坛密封,想要几年陈酿,就过几年打开坛子。这种酿造工艺制作的酒,都在6度左右,最高不超过15度,技术水平落后的,3-5度的酒也很常见,想喝度数高的酒,则在唐宋时期有烧酒工艺,以唐朝为例,看看斗酒诗百篇的李白都喝什么酒,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