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煮”酒论英雄实则在考验刘备的野心,等同于把刘备架在火上烤,去留决定友敌,“煮”酒实则煮的是人心。煮酒,煮到最后,只剩一曹大英雄,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他煮的是黄酒,因为白酒饮前是温酒,而黄酒需要煮才能饮用,煮什么酒曹操对酒还是比较有研究的,诗道“何以解忧。
1、《三国演义》里面的“煮酒论英雄”,煮的是什么酒?
华夏酒文化,远运流长。按制酒工艺分三类,既,勾对酒,蒸留酒,发酵酒,勾对酒用食用酒精和水混合而制成。原料经发酵再上蒸锅蒸制成的就叫白酒,原料经发酵制成的酒叫黄酒,也叫稠酒。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他温的就是白酒,酒状英雄胆,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他煮的是黄酒,因为白酒饮前是温酒,而黄酒需要煮才能饮用。
2、“煮酒论英雄”中“酒”为何要煮?现在为什么没有人煮酒了呢?
煮酒论英雄说的是三国时期刘备和曹操喝酒讨论天下英雄的故事,流传一个细节说讨论到后来,曹操以手指刘备然后自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后来刘备借打雷之际洋装被吓得筷子掉在了地上,以示自己胆小懦弱不能称为英雄…言归正传,三国时期直到元代中原地区一直流行低度酒,大部分可以归为黄酒一类,直到几天黄酒在江浙沪一带还很流行,元代起白酒蒸馏技术大为改善可以酿出酒精度更高的白酒,这些高度白酒也能储存更久,在寒冷的北方迅速流行,至今如此。
3、“青梅煮酒论英雄”,三国时的古人喝酒时,一定要“煮酒”或“温酒”吗?
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清除宦官十常待,招外兵进京除掉宦官,西凉刺史董卓进京专权,袁绍等十八路诸候讨董卓,(正史十三路诸候)董卓派大将华雄迎战各禄诸候,虎牢关一战,华雄连斩诸候手下潘凤等将,诸候无人敢战华雄,公孙瓒手下刘备结义二弟关羽请战,汝南太守袁术不准,兖州太守曹操见关羽气与不凡,说情准战,临战前温浊酒一樽,以接胜阵,关羽出阵,不出几合阵斩华雄,回归本阵报捷,军兵献酒,酒且尚温,留下温酒斩华雄成语(演义中罗贯中给关羽脸上贴金,正史记载江东猛虎孙坚斩华雄)刘备助曹操下邳灭吕布,班师回京面圣表功,闲来无事种菜,操请刘备饮酒,操执刘备之手,直至后园,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方一片梅林,军士闻之,皆是不渴,今见此梅,触景生情,又见煮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趄,盘设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留下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
4、历史上有哪些英雄与酒的故事?
红军在“遵义会议”后,二渡赤水,突破娄山关,再次占领遵义。朱德特意组织了一次长征以来少见的大会餐,请历尽磨难、九死一生的众将士开怀畅饮好酒,1935年,长征以来频频受挫的苏区红军,在蒋军的围追堵截、重兵打击下,生存陷入困境。但“遵义会议”的及时召开,让毛主席重回红军领导岗位,再次掌握军事指挥权,面对蒋军的重兵围堵,毛主席指挥红军在撤出遵义一个月后杀了个回马枪,二渡赤水,突破娄山关,再一次占领遵义。
二进遵义后,红军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连日来血战疆场的将领们都穿上了干净的军装,早早来到会场,频繁的行军作战,让他们相互难得见上一面,饱受坎坷后的相聚,将领们显得格外亲切。毛主席已很长时间没出现在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上了,会上,组织负责人张闻天首先传达了此次会议的精神,然后各位领导都分别做了讲话。会后,全体干部就地会餐,为了准备这次聚会,朱德颇费心思,特意派人买了一头大肥猪,采购了大量的蔬菜,还准备了当地的好酒,
由于会餐人很多,索性就用脸盆盛菜,而喝酒的器具则大多是当地的大泥碗。众领将把酒在大泥碗里斟满,炊事班的战士把大盆的肉和菜端了上来,在热烈的气氛中,开始了难得一见的大会餐,领导们开始挨个敬酒,周恩来是海量,端着一只大茶杯,与将领们依次相碰,随碰随喝,面不改色,朱德拿的是一个不大的酒杯,用敦厚的笑声感染着大家,酒量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