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知识 > 崖州区凤岭村百香果,三亚宋城千古情景区有意思吗

崖州区凤岭村百香果,三亚宋城千古情景区有意思吗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8-06 21:04:59 编辑:美酒知识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三亚宋城千古情景区有意思吗

高跷艺人和小丑等欢乐使者却催促着不舍的人们穿过欢乐之门。出现在大家眼前的是椰林深处的崖州古城,这里亭台楼阁、寺院客栈应有尽有,七十二行老作坊生意兴隆,笙歌管弦不绝于耳,真的好像是置身于古代了,非常有意思的

三亚宋城千古情景区有意思吗

2,三亚有什么好玩

天涯海角
三亚快乐游俱乐部
酒吧好玩
明月广场
天涯海角

三亚有什么好玩

3,黄道婆资料和故事故事要短一点一百字左右

黄道婆(1245 ~ 1330年),又名黄婆或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黄道婆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 南宋理宗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的一个清晨,黄浦江边一条商船准备起锚出海,忽然,舱底上来一个蓬头垢面的青年女子,跪到船主面前,苦求把她带到闽广海南。 原来,这是十八岁的黄道婆。多年来,她跟棉纺织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手拴到了棉纱上,心织到了棉布里,总捉摸着怎样提高工效。有一天,她看到了从闽广运来的棉布,色泽美观,质地紧密,后来又看到海南岛的黎族、云南高原上的彝族所生产的匹幅长阔而洁白细密的“慢吉贝”、狭幅粗疏而色暗的“粗吉贝”等,不由得对那些地区心驰神往,暗想:若是能学到那里的纺织技术该多好啊! 本来早已有了这样南游学艺的志向,而恶劣的时势家情更催逼她加速动身。她的家乡乌泥径,是南宋统治集团重点搜刮地区两浙西路属地。这几年,许多人贫苦至极,便抛家弃业,飘泊天涯,另寻活命地方。黄道婆的婆家没有破产,但她却无法继续存身,尽管她比蜜蜂勤快,比牛马受累,还免不了挨打受骂、夺寝禁食。上这条船的前一天,黄道婆在家里,天刚放亮,就下地,太阳落山才回家,疲乏得进门躺在床上就和衣睡着了。凶狠的公婆不问情由,恶骂不止。黄道婆挣扎着爬起来分辩几句,马上被拖下床来毒打一顿,丈夫不但没有劝阻,反而加鞭助棍,打完后把她锁进了柴房,不让她吃饭,也不让她睡觉。胸怀壮志的黄道婆痛苦到了极点,再也不甘忍受这封建牢狱的折磨,决心挣脱封建礼教枷锁,离开黑暗的家庭。她知道,长江岸边,没有她的活路,便确定就此弃乡远航,访求先进纺织技术,实现夙愿。半夜,她挖穿了四室屋顶,逃出来,奔向黄浦江边,躲进商船舱底…… 老船主听黄道婆倾吐了访艺志向,哭诉了痛苦遭遇,看着她一身破衣烂衫,满脸血痕泪水,不由得又敬重又同情,使点头答应了她的要求。于是,黄道婆登上船头,遥望乌泥径,洒泪告别了亲爱的出生地,随船南渡。那时,交通工具简陋,航海技术低劣,黄道婆不避风险,忍着颠簸饥寒,闯过惊涛骇浪,先抵占城,随后到了崖州。她看到当地棉纺织业真的十分兴盛,便谢过船家在海南落了脚。 崖州的木棉和纺织技术强烈地吸引着黄道婆,朴实的黎族人民热诚地欢迎她、款待她。她同这些阶级兄弟姐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也爱上了这里的座座高山、片片阔林。拿起了著名的黎幕、鞍搭、花被、缦布,瞅着那光彩明亮的黎单、五色鲜艳的黎饰,黄道婆便看不胜看,爱不释手,赞美不止。为了早日掌握黎家技术,她刻苦学习黎族语言,耳听、心记、嘴里练,努力和黎族人民打成一片,虚心地拜他们为师。她研究黎族的纺棉工具,学习纺棉技术,废寝忘食,争分夺秒,象着了迷、入了癖一样,每学好了一道工序,会用一种工具,她的心就仿佛开了花、吃了蜜。灿烂的友谊之花,结出了丰硕的技术之果。黎族人民不仅在生活上热情照顾黄道婆,而且把自己的技术无保留地传授给她。聪明的黄道婆,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棉织事业上,又得到这样无私的帮助,很快就熟悉了黎家全部织棉工具,学成了他们的先进技术。尽管绞尽脑汁,熬心血的劳动消耗,把黄道婆的一头青丝换上了全部白发,给她丰润的脸上刻下道道深而密的褶皱,但她还是精神抖擞,深钻细研,镍而不舍,刻苦实践,三十年如一日,终于成为一个技艺精湛的棉纺织家。

黄道婆资料和故事故事要短一点一百字左右

4,广东广西是以什么划分的

广东广西以何为界,因何得名   秦以前,岭南虽与中原商、周及长江流域的吴、越、楚等国初通交往,但是由于山川阻隔,发展很缓慢。秦灭六国以后,派军队50万南下,于公元前214年在岭南设置了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今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属于南海郡,治所在番禺(今广州)下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四县。秦末,赵佗趁中原无首,自立南越国。西汉初,汉高祖曾派陆贾到番禺,说服赵佗名义上臣服于汉朝,可是不久赵即反目。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兵分五路,一举平定岭南,将岭南划分为九郡,即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西汉末,儋耳、珠崖并入合浦郡,从此,岭南的郡县制度与地缘政治格局确立下来。西汉设立“十三部刺史”时,岭南九郡统归交趾刺史巡察。   东汉末,改交趾部为交州,仍为一整合体。三国孙吴时期,将合浦以北南海、苍梧、郁林、合浦等郡划归广州,合浦以南交趾、九真、日南等郡归交州。岭南始被一分为二,广州之名始现。唐朝贞观年间,将全国按山川形胜之便划分为十道,岭南地区为岭南道,置经略使以式遏四夷,又整合而一。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岭南再划分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东道治广州,西道治邕州(今南宁),岭南再次分治,但州县分布不均衡,粤东只有潮、循2州,粤西及西道有15州。宋代在岭南先设置广南路,太宗末,仍然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这是广东、广西名称之来历。广南东路治所在广州,有14州;广南西路治所在桂林,有7州。广南东西之划分,以西江流域的封州之间梧州为界,贺江、云开大山以东属于广东、以西属于广西,从此基本奠定今日两广的分界线。   元朝,岭南地区没有单独设置一级行政区划,而是将原广南东路辖区归江西行省管辖;原广南西路划归湖广行省管辖,今海南省和广东省雷州半岛,都归湖广行省统辖。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元代通岭南的主要交通线,是沿赣水和湘水分东西两路而下。自赣水逾大庾岭,则进入北江流域,连接的地区多在广南东路范围内;沿湘水上溯,经全州、灵渠、桂州(今桂林),则进入西江的支流漓水,便于联系的地区是原广南西路的范围,所以才会有广南东、西两路分别统属于江西、湖广之怪现象。   明朝朱元璋开国之际,先平定长江中游之陈友谅,下游之张士诚,以控制五岭山脉以北的江西和湖广的部分地盘,未暇遽问两广。事隔三年之后,才陆续分兵平定广西、广东。直到此时,明朝才又将岭南两广与江西、湖广分开。而这个时期,由于广西壮、黎、瑶三个民族反明起义猛烈,朱元璋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把黎族聚居的海南,广西的门户钦、廉地区划归广东,以便加强控制。这个地缘政治的格局直到今天都没有改变,只是后来海南独立建省而已。这种因交通线和军事用兵引起的地缘政治格局,对广东民系、方言、习俗的影响,至今仍然能够感觉。   广东广西应该从秦始皇开始就有了。   战国时期,岭南称百越之地,广西属百越的一部分。公元前214年,秦王朝统一百越,在岭南设置桂林、南海和象郡,其中桂林郡和象郡包括今广西大部分地区,广西称“桂”由此而来。 宋初,广西绝大部分地域属广南西路,后简称广西路,这是“广西”名称的由来。元朝,设置“广西行中书省”,这是广西设省的雏形。明朝,广西是当时全国13个布政使司之一,称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广西名称由此固定下来。清朝,设广西省。   秦始皇一统中国,于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设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今广州)。汉属交州。三国属孙吴。唐代在今广东、广西建置岭南道。宋淳化四年(993年)更名广南道。元代设广东道。明代设广东道宣慰使司,后改为广东布政使司。清代设广东省,相沿至今。广东广西应该从秦始皇开始就有了。 战国时期,岭南称百越之地,广西属百越的一部分。公元前214年,秦王朝统一百越,在岭南设置桂林、南海和象郡,其中桂林郡和象郡包括今广西大部分地区,广西称“桂”由此而来。 宋初,广西绝大部分地域属广南西路,后简称广西路,这是“广西”名称的由来。元朝,设置“广西行中书省”,这是广西设省的雏形。明朝,广西是当时全国13个布政使司之一,称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广西名称由此固定下来。清朝,设广西省。   秦始皇一统中国,于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设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今广州)。汉属交州。三国属孙吴。唐代在今广东、广西建置岭南道。宋淳化四年(993年)更名广南道。元代设广东道。明代设广东道宣慰使司,后改为广东布政使司。清代设广东省,相沿至今。
贺江下游与西江的交汇处,今天的封开县,始建于汉武帝六年,当时称之为广信。当时南粤刚平,统治者对初开之地施以广布恩信而得名。广信也由此成为整个岭南的首府。它管辖着现在的广东、广西和越南的大片土地。广信作为“封中”的门户,从秦汉开始,首先得到了中原和楚的进步文化和生产技术的传播,广信也就成为了岭南最重要的地方。而广东、广西的地名也由此产生。广东、广西之名始于宋代,都是以著名的广信县为分界线,广信以东、谓之广东。广信以西、谓之广西。在2006年11月11日于封开落成的“广信塔”,为广东、广西得名于广信做了充分的肯定,也揭开了广东、广西地名由来的千年尘封。
古广信就是广东与广西的分界线
广信
云开大山
广东广西主要以南岭为界

5,有关地理的奇闻异事

会发光的巨石-----艾尔斯岩  澳大利亚艾尔斯巨石(Ayers Rock),又名乌卢鲁巨石(Uluru Rock属澳大利亚土著人语言),位于澳大利亚中北部的艾丽斯斯普林斯(Alice Springs)西南方向约340公里处。艾尔斯岩高348米,长3000米,基围周长约8,5公里,东高宽而西低狭,是世界最大的整体岩石(体积虽巨,只是独块石头)。它气势雄峻,犹如一座超越时空的自然纪念碑,突兀于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的阳光下散发出迷人的光辉。1873年一位名叫威廉·克里斯蒂·高斯的测量员横跨这片荒漠,当他又饥又渴之际发现眼前这块与天等高的石山,还以为是一种幻觉,难以置信。高斯来自南澳洲,故以当时南澳州总理亨利·艾尔斯的名字命名这座石山。艾尔斯巨石俗称为我们“人类地球上的肚脐”,号称“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距今已有4—6亿年历史。如今这里已辟为国家公园,每年有数十万人从世界各地纷纷慕名前来观赏巨石风采。  澳大利亚北部地方西南部的巨大独体岩,是突崿(tor, 孤立的巨大风化岩)之一。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独体岩。这块独体岩(当地的澳大利亚原住民称它为Uluru)是由长石砂岩构成,能随太阳高度的不同而变色。这块岩石在日落时分最令人惊豔,因夕照使它呈现火焰般的橙红色。   艾尔斯岩高出周围荒漠平原335公尺(1,100呎),呈椭圆形,长3.6公里(2.2哩),宽2公里(1.5哩)。较低的斜坡上由于较弱岩层的蚀化而出现沟槽,而顶部有因罕见的暴雨所带来的大水冲刷出的沟渠和洼地。岩石位於乌卢鲁-卡塔朱塔国家公园(Uluru-Kata Tjuta National Park, 1958年初建时称艾尔斯岩-奥尔加山国家公园〔Ayers Rock-Mount Olga National Park〕)内,底部有一些浅洞穴,被某些原住民部落视为圣地,洞内有雕刻和绘画。吉莱斯(Ernest Giles)於1872年发现该岩石,他用前南澳大利亚总理艾尔斯(Sir Henry Ayers)的名字命名。1985年艾尔斯岩的正式所有权授予当地原住民,原住民则将该岩石和国家公园租借给政府,为期99年。参观者可经由东北面450公里(280哩)处的艾丽斯斯普林斯(Alice Springs)乘车到达该地。艾尔斯岩附近旅游度假地的建筑颜色与周围的沙漠融为一体。1987年艾尔斯岩及其周围的公园被指定为世界遗产保护区。艾尔斯巨石底面呈椭圆形,形状有些像两端略圆的长面包。长3.6千米,宽约2千米,高348米,基围周长约8.8 千米。岩石成分为砾石,含铁量高,其表面因被氧化而发红,整体呈红色,因此又被称作红石。突兀在广袤的沙漠上,艾尔斯巨石如巨兽卧地,又如饱经风霜的老人,在此雄伟地耸立了几亿年。由于地壳运动,巨石所在的阿玛迪斯盆地(AmadeusBasin)向上推挤形成大片岩石,而大约到了3亿年前,又一次神奇的地壳运动将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面。经过亿万年来的风雨沧桑,大片砂岩已被风化为沙砾,只有这块巨石凭着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风剥雨蚀,且整体没有裂缝和断隙,成为地貌学上所说的“蚀余石”。但长期的风化侵蚀,使其顶部圆滑光亮,并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宽窄不一的沟槽和浅坑。因此,每当暴雨倾盆,在巨石的各个侧面上飞瀑倾泻,蔚为壮观。  土著人称这座石山为“乌卢鲁”,意思是“见面集会的地方”。西方人称之为“艾尔斯石”,它的得名可追溯到1873年,一位名叫克里斯蒂·高斯的欧洲地质测量员到此勘探,意外地发现了这一世界奇迹,由于他来自南澳洲,故以当时南澳洲总理亨利·艾尔斯的名字命名这座石山。更迷人的是,艾尔斯石仿佛是大自然中一个爱漂亮的模特,随着早晚和天气的改变而“换穿各种颜色的新衣”。当太阳从沙漠的边际冉冉升起时,巨石“披上浅红色的盛装”,鲜艳夺目、壮丽无比;到中午,则“穿上橙色的外衣”;当夕阳西下时,巨石则姹紫嫣红,在蔚蓝的天空下犹如熊熊的火焰在燃烧;至夜幕降临时,它又匆匆“换”上黄褐色的“夜礼服”,风姿绰约地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  关于艾尔斯石变色的缘由众说纷纭,而地质学家认为,这与它的成分有关。艾尔斯石实际上是岩性坚硬、结构致密的石英砂岩,岩石表面的氧化物在一天阳光的不同角度照射下,就会不断地改变颜色。因此,艾尔斯石被称为“五彩独石山”而平添了无限的神奇。  雨中的艾尔斯石气象万千,飞沙走石、暴雨狂飙的景象甚为壮观。待到风过雨停,石上又瀑布奔流、水汽迷蒙,又好似一位披着银色面纱的少女;向阳一面的几道若隐若现的彩虹,有如头上的光环,显得温柔多姿。雨水在岩隙里形成了许多水坑,而流到地上的雨水,浇灌周围的蓝灰檀香木、红桉树、金合欢丛以及沙漠橡树、沙丘草等植物,使艾尔斯石突显勃勃生机
会发光的巨石-----艾尔斯岩  澳大利亚艾尔斯巨石(ayers rock),又名乌卢鲁巨石(uluru rock属澳大利亚土著人语言),位于澳大利亚中北部的艾丽斯斯普林斯(alice springs)西南方向约340公里处。艾尔斯岩高348米,长3000米,基围周长约8,5公里,东高宽而西低狭,是世界最大的整体岩石(体积虽巨,只是独块石头)。它气势雄峻,犹如一座超越时空的自然纪念碑,突兀于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的阳光下散发出迷人的光辉。1873年一位名叫威廉·克里斯蒂·高斯的测量员横跨这片荒漠,当他又饥又渴之际发现眼前这块与天等高的石山,还以为是一种幻觉,难以置信。高斯来自南澳洲,故以当时南澳州总理亨利·艾尔斯的名字命名这座石山。艾尔斯巨石俗称为我们“人类地球上的肚脐”,号称“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距今已有4—6亿年历史。如今这里已辟为国家公园,每年有数十万人从世界各地纷纷慕名前来观赏巨石风采。   澳大利亚北部地方西南部的巨大独体岩,是突崿(tor, 孤立的巨大风化岩)之一。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独体岩。这块独体岩(当地的澳大利亚原住民称它为uluru)是由长石砂岩构成,能随太阳高度的不同而变色。这块岩石在日落时分最令人惊豔,因夕照使它呈现火焰般的橙红色。   艾尔斯岩高出周围荒漠平原335公尺(1,100呎),呈椭圆形,长3.6公里(2.2哩),宽2公里(1.5哩)。较低的斜坡上由于较弱岩层的蚀化而出现沟槽,而顶部有因罕见的暴雨所带来的大水冲刷出的沟渠和洼地。岩石位於乌卢鲁-卡塔朱塔国家公园(uluru-kata tjuta national park, 1958年初建时称艾尔斯岩-奥尔加山国家公园〔ayers rock-mount olga national park〕)内,底部有一些浅洞穴,被某些原住民部落视为圣地,洞内有雕刻和绘画。吉莱斯(ernest giles)於1872年发现该岩石,他用前南澳大利亚总理艾尔斯(sir henry ayers)的名字命名。1985年艾尔斯岩的正式所有权授予当地原住民,原住民则将该岩石和国家公园租借给政府,为期99年。参观者可经由东北面450公里(280哩)处的艾丽斯斯普林斯(alice springs)乘车到达该地。艾尔斯岩附近旅游度假地的建筑颜色与周围的沙漠融为一体。1987年艾尔斯岩及其周围的公园被指定为世界遗产保护区。 艾尔斯巨石底面呈椭圆形,形状有些像两端略圆的长面包。长3.6千米,宽约2千米,高348米,基围周长约8.8 千米。岩石成分为砾石,含铁量高,其表面因被氧化而发红,整体呈红色,因此又被称作红石。突兀在广袤的沙漠上,艾尔斯巨石如巨兽卧地,又如饱经风霜的老人,在此雄伟地耸立了几亿年。由于地壳运动,巨石所在的阿玛迪斯盆地(amadeusbasin)向上推挤形成大片岩石,而大约到了3亿年前,又一次神奇的地壳运动将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面。经过亿万年来的风雨沧桑,大片砂岩已被风化为沙砾,只有这块巨石凭着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风剥雨蚀,且整体没有裂缝和断隙,成为地貌学上所说的“蚀余石”。但长期的风化侵蚀,使其顶部圆滑光亮,并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宽窄不一的沟槽和浅坑。因此,每当暴雨倾盆,在巨石的各个侧面上飞瀑倾泻,蔚为壮观。   土著人称这座石山为“乌卢鲁”,意思是“见面集会的地方”。西方人称之为“艾尔斯石”,它的得名可追溯到1873年,一位名叫克里斯蒂·高斯的欧洲地质测量员到此勘探,意外地发现了这一世界奇迹,由于他来自南澳洲,故以当时南澳洲总理亨利·艾尔斯的名字命名这座石山。更迷人的是,艾尔斯石仿佛是大自然中一个爱漂亮的模特,随着早晚和天气的改变而“换穿各种颜色的新衣”。当太阳从沙漠的边际冉冉升起时,巨石“披上浅红色的盛装”,鲜艳夺目、壮丽无比;到中午,则“穿上橙色的外衣”;当夕阳西下时,巨石则姹紫嫣红,在蔚蓝的天空下犹如熊熊的火焰在燃烧;至夜幕降临时,它又匆匆“换”上黄褐色的“夜礼服”,风姿绰约地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   关于艾尔斯石变色的缘由众说纷纭,而地质学家认为,这与它的成分有关。艾尔斯石实际上是岩性坚硬、结构致密的石英砂岩,岩石表面的氧化物在一天阳光的不同角度照射下,就会不断地改变颜色。因此,艾尔斯石被称为“五彩独石山”而平添了无限的神奇。   雨中的艾尔斯石气象万千,飞沙走石、暴雨狂飙的景象甚为壮观。待到风过雨停,石上又瀑布奔流、水汽迷蒙,又好似一位披着银色面纱的少女;向阳一面的几道若隐若现的彩虹,有如头上的光环,显得温柔多姿。雨水在岩隙里形成了许多水坑,而流到地上的雨水,浇灌周围的蓝灰檀香木、红桉树、金合欢丛以及沙漠橡树、沙丘草等植物,使艾尔斯石突显勃勃生机

文章TAG:崖州区凤岭岭村百香果崖州区凤岭村百香果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

酒排行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