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经验 > 自成一格 方得传世凤香,凤凰传奇的全是爱的歌词有谁帮忙复制下有回报的哦

自成一格 方得传世凤香,凤凰传奇的全是爱的歌词有谁帮忙复制下有回报的哦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2-03 21:47:00 编辑:美酒知识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凤凰传奇的全是爱的歌词有谁帮忙复制下有回报的哦

歌词秀歌阁磊子首发作词 张超作曲 张超演唱 凤凰传奇男 如果你不爱我 就把我的心还我你用爱换走青春 我还留下了什么如果你还爱我 就什么话都别说就跟我一路狂奔 就不要想太多痴情不是罪过 忘情不是洒脱为你想得撕心裂肺有什么结果女 你说到底为什么 都是我的错都把爱情想得太美现实太诱惑到底为什么 让你更难过这样爱你除了安慰还能怎么做男 如果你不爱我 就把我的心还我你用爱换走青春 我还留下了什么如果你还爱我 就什么话都别说就跟我一路狂奔 就不要想太多痴情不是罪过 忘情不是洒脱为你想得撕心裂肺有什么结果女 你说到底为什么 都是我的错都把爱情想得太美现实太诱惑到底为什么 让你更难过这样爱你除了安慰还能怎么做RAP 男 寂寞寂寞是谁的错寂寞让你变得那么脆弱我们不要继续再这样沉默这段感情应当要保持联络我不想不问是什么星座这个时代为什么那么多的迷惑寂寞寂寞就变得冷漠这样下去我们之间还能有什么女 没错 是我那么多的冷漠让你感觉到无比的失落不过 一个女人的心不仅仅渴望得到的一个承诺我害怕欺骗 也害怕寂寞更害怕我的心会渐渐地凋落爱情 不是随便许诺好了 不想再说了男 有什么样的情有什么样的爱用什么样的爱还什么样的债我知道你的心里有些想不开可是我的心里满满的全是爱你回头看看我 不要再沉默你说到底你想追求个什么结果我知道你在躲 你为什么不说你情愿让这样的思念把我淹没女 你说到底为什么 都是我的错都把爱情想得太美现实太诱惑到底为什么 让你更难过这样爱你除了流泪还能怎么做女 你说到底为什么 都是我的错都把爱情想得太美现实太诱惑到底为什么 让你更难过这样爱你除了流泪还能怎么做

凤凰传奇的全是爱的歌词有谁帮忙复制下有回报的哦

2,打扮很非很装混的男女给你的感觉是

看 长相在下结论,如果长的 可以的话就没什么感觉啦,因为人家 冇 资本嘛,。

打扮很非很装混的男女给你的感觉是

3,虞美人冬雨 翻译

你好 名称: 虞美人·听雨 作者: 蒋捷 作者简介: 蒋捷 ,生卒年不详。字胜欲,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隐居太湖竹山,因以为号,人称竹山先生。有《竹山词》传世,与周密、王沂孙、张奕并称“宋末四大家”。 年代: 南宋 原文: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①。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②。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释〕 ①断雁:失群孤雁。 ②星星:白发点点如星,形容头发斑白。 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意境感受: 雨打笠帽,雨滴行人,雨溅屋瓦。诺大的街道上,众生接受着雨的洗礼。 歌声在高楼响起,清脆、婉转。歌女的歌喉完美地释放出来。 少年在旁,认真地听,仔细地看,看那如柔荑的手,如凝脂的肌肤,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眼。少年沉醉。 雨作雨帘,在楼的四面垂下,楼内成了个封闭的空间。点着红烛,垂着罗帐。 楼外的雨声,只成了楼内歌声的伴奏。 “少年不知愁滋味”。 广阔的江面上一点——孤舟。雨水不断侵入水面。躁动。江面俨然成了雨的乐器。 风不断吹摇着舟。舟中人烦躁。 已是壮年的舟中人掀开帘布。雨敲响船舷的木板。“咚”“咚”。 云压低了远方的山,泛起蒙胧,一片灰蒙蒙。 低沉的云中一点——断雁。雨水不断淋湿羽毛。震翅。 风穿插在羽毛的缝隙。雁仍继续飞——孤独的飞。 壮年何尝不是这样一只断雁。四处漂泊,有家不可回。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舟外的雨声,令壮年无法入睡,无法做个归家之梦。 躲雨。在僧庐下看着外面的世界。江山易主。 少年欢乐、壮年愁绪一一没了。看着墙上的四字: 四大皆空。 “人有悲欢离合”,它们是无情的。 “滴答”“滴答”。 只希望这“一声声,空阶到天明。”

虞美人冬雨 翻译

4,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怎么样理解的

杨雨:柳永为何能写出那么多不入主流的“俗”词呢?柳永生在一个典型的奉儒守官之家,自小深受儒家思想的系统训练,然而科举落第后,柳永沉溺烟花巷陌,都市的繁华、歌伎的多情,使柳永仿佛找到了真正的自由生活。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播放出现小问题,请 刷新 尝试

5,徐 志 摹 写给林 徽 因 的诗是哪首 什么内容写下 就什么见

从来没有一个女性的爱的归属,让三朝十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想入非非; 从来没有一个女性的爱情故事,那么持久地为国人津津乐道;从来没有一个女性的形象,那样深刻地印在华人的脑海。她,就是--林徽茵,永远的林徽茵。 诗人用这样的诗歌表达了对这位旷世才女的疯狂与痴情,感染着后人: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讶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你最好忘掉 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 这是《偶然》,是诗人徐志摩写给他魂牵梦绕的女子林徽茵的。那是一位才气与美貌并存的女子,她的散文和诗歌淡雅感性,读起来象一朵清丽脱俗的幽兰,感受到是缕缕氤氲的芬芳,数量不多,但传世。而她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曾到英国留学,在中国建筑史上印有着显赫的地位。她正是上世纪20年代的风华绝妙的一代才女林徽茵。 早在几年前听过林徽茵的大名,还看过关于她的传记,但讲的大多都是她的罗曼史,也一直以为她只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诗人。而真正了解她却是在最近,有幸看了徐志摩大师写给徽茵高雅纯美的情诗,字句清新,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处处充满徐大诗人对她的爱慕之情。才貌双全的林徽茵,深深打动了徐志摩的心。是他唯一的灵魂伴侣,使他爱情的诗句如泉涌。对徽茵的疯狂与痴情,感染着后人。 林徽茵看上去很秀气,很有才气,但和徐志摩一样,非常文弱。她有散文和诗歌传世,但数量不多。她与徐志摩有很相似的地方,都有文人的感觉。俩人在一起未必不好,可能都会在创作上更多产。问题在于这俩人根本无路在一起。 俩人初次相遇时,林徽茵太小,徐志摩不够格;等徐志摩离婚后,林徽茵已定婚。 徐志摩曾写信给恩师梁启超,介绍了自己对林徽茵的一片痴情与忠贞。信中表示“唯一之精神伴侣,得之,幸也,不得,命也”而后为林徽茵写了《偶然》《山中》《你去》等情谊深长的爱情诗。无可否认,林徽茵也很感动,当时回应了《笑》《那一晚》《深夜里听到的乐声》《一首桃花》等几首一直被后人传为经典的诗。只是林徽茵是个率真又重情义的聪慧女子,她虽然心底爱着徐志摩,却知道生活比爱情更为宽广。所以,理性睿智的她接受了梁思成,与他共渡一生的男人。

6,喝白酒为什么要选择大凤香西凤酒

喝白酒,为什么要选择喝大凤香西凤酒?众所周知,西凤酒是我们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化名酒之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凤香型白酒的代表。下面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大凤香西凤酒。大西凤 大凤香大凤香,集西凤公司之精英力量,历经2年时间的精心谋划、孕育,将成为西凤酒未来中档战略核心产品,是西凤布局全国的又一战略举措,是西凤百亿新征程的扛鼎之作!大凤香,是西凤传统酿造工艺与现代勾调技术的完美结合,为了确保大风香能够适应不同地域消费者的需求,西凤公司深度调研全国各地近千名目标消费群体的口感偏好,经酿酒大师结合传统与现代工艺反复实验、勾调,近百名白酒专家、经销商、消费者反复品评筛选才得此佳酿,口感更加纯正、和平,五味更协调,必将成为现代中端政商务用酒新贵。大凤历时十五年酒海封藏,融汇西凤三千年工艺之精华,汇聚凤香巅峰之品质,平和中正,至臻至纯,成就凤香新贵之价值典范,是与“知己者”分享荣耀时刻的传世美酒。二凤历时九年酒海封藏,传承西凤国酒神韵,秉承古法酿造技艺,去杂留香,绵甜雅致,细腻柔顺,五味协调,天成凤香之臻酿,是与事业伙伴享受成功的盛世佳酿。三凤历时留年酒海封藏,以传统酿造技术为基础,延续传统凤香凤韵,融合现代创新工艺,酒体饱满丰富,醇厚芬芳,是与亲朋好友共度欢聚时光的经典凤香。大凤香西凤酒适合不同的人群饮用、而且大凤香西凤酒为大红色的酒瓶体金色字体,显得高档大气,到哪儿都不失礼并且在各个场合都适合。喝白酒选择大凤香西凤酒准没错。

7,苍松怪石图题诗

《苍松怪石图题诗》是“扬州八怪”之一、清代诗画家李方膺所作的一首古体诗。全诗从松的外形入手,赞颂了苍松的品格,表现了作者不畏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整个作品诗画相融合,画面中怪石耸立,不屈不挠为苍松设置了极好的背景;苍松挺劲,生机勃勃,带给人无限力量。 苍松怪石图题诗   (清)李方膺   君不见,岁之寒,   何处求芳草。   又不见,松之乔,   青青复矫矫。   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   直干壮川岳,秀色无等伦。   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   拥护天阙高且坚,   迥干春风碧云里。 注释  君:您   乔:乔木   矫矫:强健.武勇的样子   复:仍然   复矫矫:仍然强健、武勇。   真:本来面目。   直干:挺直的树干。   壮:使...更壮观   岳:高大的山。   无等伦:无与伦比。   方未已:没有改变原来的姿态。   天阙:天宫   迥:远 在这里   在这里,“不”指反问:难道?译文  您难道不知道,在严寒的季节,哪里去寻找青青碧草?   您难道没有看到吗?那松树高高挺立着,苍翠挺拔。   天地之间,万物最可贵之处在于保持质朴本色。   枝干挺直使山峰更加雄壮,天地中所有秀丽的景色都无法与它相比。   即使饱经风霜和冰雪,也永远那样苍劲。   松树挺拔的身姿直插云天,那弯曲苍劲的枝干一直伸向碧空迎接春天的到来.。品诗  “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写出了松在寒冬之际为大地增添了绿意和娇姿。“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川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这一层写出了苍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壮川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是对其品格高度赞美。而“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是隐语,隐含作者的褒扬之意。最后一层“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作者从松的外形入手,为该诗更添了悠远、清丽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风碧云”带给读者无限的希望与憧憬,颇有“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之意。本诗意境从浅到深、由形到神;结构工整,富有深意。 赏画  画中的怪石耸立,不屈不挠,苍松挺劲,饱经风霜而生机勃勃,象征画家本人的铮铮铁骨和作者刚正不阿的气概,抒发了他的凌云壮志。   怪石耸立,不屈不挠,为苍松设置了一个极其恶劣的生存背景,但是苍松依然扎根岩石,挺拔青翠,可见其生命力之强。两者互为映衬更显其“苍、怪”。 作者简介  李方膺(1697-1756),中国清代诗画家。字虬仲,号晴江,江苏南通州(今南通市)人。别署有木田、木子、抑园、仙李、成村、觉道人、啸尊者、木头老子、翰墨苍头、江左陋儒、淮南布衣、借园主人等等。是清中期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曾为官,不畏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两袖清风。   李方膺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   李方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扬州借圆,自号借圆主人,以卖画为生。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 ,欹侧蟠曲。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苍松怪石图题诗   (清)李方膺   君不见,岁之寒,   何处求芳草。   又不见,松之乔,   青青复矫矫。   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   直干壮川岳,秀色无等伦。   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   拥护天阙高且坚,   迥干春风碧云里。 注释译文注释   君:您   乔:乔木   矫矫:强健.武勇的样子   复:仍然   复矫矫:仍然强健、武勇。   真:本来面目。   直干:挺直的树干。   壮:使...更壮观   无等伦:无与伦比。   方未已:没有改变原来的姿态。   天阙:天宫   迥:远   在这里,“不”指反问:难道?译文  您难道不知道,在严寒的季节,哪里去寻找青青碧草   您难道没有看到吗?那松树高高挺立着,苍翠挺拔。   天地之间,万物最可贵之处在于保持质朴本色。   枝干挺直使山峰更加雄壮,天地中所有秀丽的景色都无法与它相比。   即使饱经风霜和冰雪,也永远那样苍劲。   松树挺拔的身姿直插云天,那弯曲苍劲的枝干一直伸向碧空迎接春天的到来.。 品诗  “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写出了松在寒冬之际为大地增添了绿意和娇姿。“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这一层写出了苍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是对其品格高度赞美。而“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是隐语,隐含作者的褒扬之意。最后一层“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作者从松的外形入手,为该诗更添了悠远、清丽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风碧云”带给读者无限的希望与憧憬,颇有“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之意。本诗意境从浅到深、由形到神;结构工整,富有深意。 作者简介   李方膺(1697-1756),中国清代诗画家。字虬仲,号晴江,江苏南通州(今南通市)人是清中期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曾为官,不畏权贵,耿直廉洁,两袖清风。   李方膺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   李方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扬州借圆,自号借圆主人,以卖画为生。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 ,欹侧蟠曲。用间印有“梅梅花手段”,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工书。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苍松怪石图题诗 君不见,岁之寒, 何处求芳草。 又不见,松之乔, 青青复矫矫。 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 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 饱历与冰霜,千年方未已。 拥护天阙高且直, 迥于春风碧云里。 释字;解词: 君:你。 阙:宫殿 迥:远 这首诗描绘了苍松的坚强质朴,表现了作者不屈从权贵,耿直廉洁的铮铮铁骨。 译文: 你看到了吗,天已经很冷了,到处没有绿草;可是,你又看见了吗,松树屹立着,还那么青翠挺拔。天地之间本来都不是刻意修饰的,世间万物贵在保持本真。松树的枝干像山岳一样雄壮,冬日里的青秀无与伦比。它饱经风霜,经历千年万年。它高直的样子表示拥护天宫,在青天只上期盼着春风。 1.品诗:引导学生课堂交流,大胆质疑,解决疑难。找自己最喜爱的诗句,说明理由。 (明确:“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写出了松在寒冬之际为大地增添了绿意和娇姿。“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与冰霜,千年方未已”这一层写出了苍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是对其品格高度赞美。而“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是隐语,隐含作者的褒扬之意。最后一层“拥护天阙高且直,迥于春风碧云里”,作者从松的外形入手,为本诗更添了悠远、清丽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风碧云”带给读者无限的希望与憧憬,颇有“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之意。) 2.赏画: (1)整体欣赏画面。 (2)图中的怪石、苍松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相互关系,各有什么寓意? 怪石:耸立(不屈不挠)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 苍松:挺劲(饱经风霜)象征诗人刚正不阿的气概。 (二者关系:怪石耸立,不屈不挠,为苍松设置了一个极好的生存背景,两者互为映衬更显其“苍、怪”。画中怪石耸立,不屈不挠,为苍松设置了一个极其恶劣的生存背景,但是苍松依然扎根岩石,挺拔青翠,可见其生命力之强。两者互为映衬更显其“苍、怪”。)
《苍松怪石图题诗》 (清) 李方膺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清清复矫矫.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川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
李方膺 苍松怪石图苍松怪石图题诗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川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1] 注释译文 注释 君:你乔:高大矫矫:强壮、威武、挺拔的样子复矫矫:仍然强健、勇武、挺拔。真:本来面目。无等伦:无与伦比。方未已:没有改变原来的姿态。阙:宫殿迥:远迥干:傲然独立。 译文 你看到了吗,天已经很冷了,到处没有绿草;可是,你又看见了吗,松树屹立着,还那么青翠挺拔。天地之间本来都不是刻意修饰的,世间万物贵在保持本真。松树的枝干像山岳一样雄壮,冬日里的青秀无与伦比。它饱经风霜,经历千年万载。它高直的样子表示拥护天宫,在青天之上期盼着春风。 [1] 作品鉴赏 这是“扬州八怪”之一、清代诗画家李方膺的作品。全诗从松的外形入手,赞颂了苍松的品格,表现了作者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整个作品诗画相配,画面中怪石耸立,为苍松设置了极好的背景;苍松挺劲,生机勃勃,带给人无限的力量。 品诗 “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写出了松在寒冬之际为大地增添了绿意和娇姿。“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这一层写出了苍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是对其品格高度赞美。而“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是隐语,隐含作者的褒扬之意。最后一层“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作者从松的外形入手,为该诗更添了悠远、清丽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风碧云”带给读者无限的希望与憧憬,颇有“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之意。 赏画 画中的怪石耸立(不屈不挠),象征作者的铮铮铁骨;苍松挺劲(饱经风霜),象征作者刚正不阿的气概。怪石耸立,不屈不挠,为苍松设置了一个极其恶劣的生存背景,但是苍松依然扎根岩石,挺拔青翠,可见其生命力之强。两者互为映衬更显其“苍、怪”。[1] 作者简介 李方膺(1697——1756),字虬仲,号晴江,江苏南通州(今南通市)人。别署有木田、木子、抑园、仙李、成村、觉道人、啸尊者、木头老子、翰墨苍头、江左陋儒、淮南布衣、借园主人等等。是清中期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著《梅花楼诗钞》。[2]
《苍松怪石图题诗》这首诗描绘了松的苍翠挺拔,赞美了苍松的坚强不屈的品格,诗人借“苍松与怪石”,表现了作者铁骨铮铮、不畏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品格。

8,谁能帮忙把李清照的一剪梅译成优美散文谢了先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 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词的开头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怪不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却是事实,并非过誉。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当泣,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它真实地表现了少妇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这两句的涵义,既不同于《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写湘夫人乘着桂舟来会湘君;也不同于张孝祥的《念奴娇》:“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写张泛舟在广阔的洞庭湖上的兴奋心情。而是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极何以出此?然而,它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以,她宕开一笔,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前两句是倒装句。这几句意思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谁”,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作者这么写,看似乎淡,实则含蓄有韵味:一、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二、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因而更觉具体生动。单说“谁寄锦书来”,未免显得抽象。作者借助于雁能传书的传说,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这就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使人可看得到,摸得着。虽然这种写法,并非自她始,但她的云中雁回比之一般的飞雁传书,显然画面更为清晰,形象更为鲜明,这种点化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三、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在这夜景里,即使收到情书,无疑是高兴的。但光是这样理解,还不可能发掘“月满西楼”句的真正含义。雁传书信,固可暂得宽慰,但不可能消除她的相思。其实,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这才是真实的感情。“月满西楼”句和白居易《长相思》的“月明人倚楼”含义相似,都是写月夜思妇凭栏望远的。但李作较之白作似乎进了一步,关键在于“西”字,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由于李清照既然思念着自己的丈夫,又相信丈夫也会思念着自己,所以,下片也就顺此思路开展了: 花自飘零水自流。 有人说,这是写李清照慨叹自己“青春易老,时光易逝”。要是这样,那么,下面“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句,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气。这句话看似平淡,实际上含义很深。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唯其如此,所以底下两句: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就自然地引出来了。如果说,上面没有任何一句提到李清照和他的丈夫的两相恩爱;那么,这两句就说得再明白也没有了。她俩是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在古典诗词中,写思夫之作的不少,但大多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忆江南》);或是“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一类文字。象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极为鲜见。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绉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一句话就是时刻在相思着。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时总是绉着眉头,愁眉苦脸的。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这几句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胎出,李特工耳。”诚然,李作比之范作已胜一筹。“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总不及“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形象地反映李清照愁眉变化的情景,怪不得成为千古绝唱。 由上看来,李清照这首词主要是抒写她的思夫之情。这种题材,在宋词中为数不少。若处理不好,必落俗套。然而,李清照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仍不失为一篇杰作。其特点是:一、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二、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象蜜一样的甜,也象水一样的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泾渭分明。三、李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郑孟彤) 【赏析二】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赏析三】 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以词来抒写相思之情,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但李清照这首《一剪梅》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显得越发难能可贵。 “红藕香残玉簟秋”,首句词人描述与夫君别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回房欹靠竹席,颇有凉意,原来秋天已至。词人不经意地道出自己滞后的节令意识,实是写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对环境变化浑然无觉的情形。“红藕香残”的意境,“玉簟”的凉意,也衬托出女词人的冷清与孤寂。此外,首句的语淡情深,如浑然天成,不经意道来。故前人评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次写在闺中无法排遣愁闷与相思之苦,便出外乘舟解闷。词人在一首《如梦令》中曾生动地记述一次她乘舟尽兴游玩的情景,不仅归舟晚,还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情调欢快。现如今却是“独上兰舟”,不仅无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显怅惘和忧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女词人独坐舟中,多么希望此刻有雁阵南翔,捎回夫君的书信。而“月满西楼”,则当理解为他日夫妻相聚之时,临窗望月,共话彼此相思之情。此句颇有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诗句的意境。另外,“月满”也蕴含夫妻团圆之意。这三句,女词人的思维与想象大大超越现实,与首句恰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词人的相思之深。 下片。“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并照映上片首句的句意。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次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末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此外,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潜 少鸣) 【赏析四】 本篇抒写的是普通的秋日别情,是作者为怀念其夫赵明诚所作,上阕从秋日独自泛舟出游写到明月高照闺楼,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出外或者归家,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心上之人,盼望他从远方寄来“锦书”。下阕以花落水流比拟丈夫离开自己以后的寂寞寥落之感,说明彼此伉俪情深,两地相思难以消除。我们可以见到,柳眉刚刚舒展,心中又见翻腾,词语浅近,感情深挚,体现了漱玉词的艺术风格。 集评: 离情欲泪。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卷三)。 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飘逸,令人省目(《草堂诗余评林》卷二)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卷二)。 词一开篇:“红藕香残玉簟秋”,荷花已然凋残,尽是一片清秋冷落时节,这个“秋”字,正是作者触发情怀的节点,是缘景生情的根本,也是文章情气的基础。作者把“秋”这个抽象化的季节概念,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具象特征的“红藕香残”来表达。同时,秋凉的“香残”景象和清飒氛围最能激起人们的愁情幽绪,这在古典诗词是极为常见的,这说明了其审美上的对象特征和心理意绪上的对应同构关系。作者巧妙的避免了自然景象可能的对主体心理意绪的掩蔽,使读者产生审美上的偏向,而是把客体的自然物象作为引发情绪的媒介。即不是意大境小,也不是境大意小,而是微衰的秋境和幽然的秋思之间的相互契合。 作者淡起微推,首先用淡笔勾勒季节特征,其后轻推出抒情主体的形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两句足可玩味,“轻”,言其悄悄然;“独”,曰其仅然一身。何以如此?词至此可谓不着一字,然而其意脉潜隐其中,直到“云中谁寄锦书来”,其潜隐之意脉方才显豁,终显其表层意象。作者眺望秋际云天,原是企盼丈夫的“锦书来”,于是紧接“雁字回时”一句。“雁字”既是眼前实景,雁阵归然,长空嘹唳;也是寄兴之景,所谓鸿雁传书,本就是具有民族本色的传统意象,含有象征意义。当这这种翘首引怀,待书于景的意识,最终成为显性意识时,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所内蕴的深意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其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孑然一身,静静地等待雁传尺素,独自咀嚼那离别的伤情,悄然的排遣那铭心的思念。在这“轻”与“独”中不事张扬,无需为伴的去回味、咀嚼、体验、领略。上阕煞尾处,忽见“月满西楼”这一景象描述。这一收笔,绝极妙极。不但呼应了首句“红藕香残”的景象,且同时组成了一个空间上的立体环境体;红藕、兰舟、雁字、西楼。作者亦身在其中,独处一角,可谓身入词境。这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空间感下透现的时态感观,时空的灵动跃然纸上,此时流转在我们心间的是作者的情与意的深度交融,于是从最初的绘画美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美学层面,意境美。 本篇词作,上阕隐然相思之意,下阕则直宣情愫。“花自飘零水自流”,乃借景抒怀,暗中又扣合流水落花的伤感与无奈。可以说字字紧扣“相思”这一词中意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述及与丈夫身处两地,共处一种思绪之间,表明了作者与丈夫的心灵感应同为一律。可见此处是为双向而动。这与前人所作大部为对月独抒怀的感情脉思有着显著区别。然而“此情无计可消除”,作者如何为之?结尾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绝妙好词,除让人哑然称绝之外,唯有叹然。作者一路写来,或寄情于景,或景中含情,意象时露时显,于结尾处猛然一收,如群山之玉,塔顶明珠,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刺激,使之心灵为之震动,深思、遐想。长时间的体验个中三味。 作者以其独特的方式感知着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情感,并以她独特的艺术技巧将之呈现,并在这一瞬间凝为审美的精华,使之作品产生永恒的艺术魅力。这就是所有传世巨作所共有的,在各个层面上以独具个性化的表现手法传达出人类的普遍意识情感,唤起不同时代、民族、国界的人们的善良的审美体验。 参考资料: http://wenwen.sogou.com/z/q788865371.htm 这是资料,你可以根据资料改写成散文,谢谢采纳
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看着空中大雁飞回来时,是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我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丈夫远行了,思念象悠悠江水空自流。虽然分隔两地,我们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绉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

文章TAG:自成一格成一一格传世自成一格凤凰传奇的全是爱的歌词有谁帮忙复制下有回报的哦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

酒排行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