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经验 > 仰韶酒业活动,曲阳最好玩的地方在哪

仰韶酒业活动,曲阳最好玩的地方在哪

来源:整理 时间:2024-07-31 16:22:58 编辑:美酒知识 手机版

1,曲阳最好玩的地方在哪

曲阳 北岳庙 灵山聚龙洞 定窑遗址 东方雕刻城 王快水库风景区  曲阳境内,有见证着我国陶瓷业辉煌历史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定窑遗址;有记载着古华夏猿人活动遗址的灵山溶洞;又有唐代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古城场和孟良、焦赞曾屯兵抗辽之地——嘉禾山;还有穆桂英智擒杨宗保镇前招亲地——穆山;更有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曾毁于八国联军之手的黄山八会寺,“野北惨案”、“沟里惨案”遗址和烈士陵园。   县城内有千年古刹——北岳庙,庙内有唐代画圣吴道子仅存于世的巨幅壁画,壁画因采用了沥粉贴金的技法,历经千年仍色彩艳丽堂皇,人物栩栩如生,纵观画面似有风啸、雷动、雨施之感。庙内保存的北魏至明清期间的 200 多件古雕刻,人物、动物、佛像、经幢门类齐全,造型优美,俨然一座古石雕博物馆。 160 余通自北魏至民国的各代碑刻,真、草、隶、篆和行书俱全,既是一座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是研究我国古代祭祀文化及官职设置、地域区划的史料馆。   此外,曲阳境内还有千佛堂钓鱼台遗址、仰韶文化遗址、蔺相如墓和曾出土了国宝彩雕的王处直墓、黄石公祠、贾岛洞、莲花汪、狗塔坡、石虎夜光、滴水空悬、燕南奇胜、嘉山夕阳、济窦浮休、莲池月色、文峰塔影、香岩石钟等名胜古迹。观之令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

曲阳最好玩的地方在哪

2,古代怎么酿酒

前期和做馒头发酵一样,后期和蒸馏水道理相同,用微生物吧粮食的淀粉分解成酒精,然后利用水酒精沸点不同给蒸馏出来就是啦,发酵用酒曲,蒸馏用大锅
 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在当今社会,酒已成为嗜好性消费品。酒的品种繁多,就生产方法而论,有酿造酒(发酵酒)和蒸馏酒两类。酿造酒是在发酵终了稍加处理即可饮用的低酒度饮料酒,如葡萄酒、啤酒、黄酒、清酒等,出现较早;蒸馏酒是在发酵终了再经蒸馏而得的高酒度饮料酒,主要有白酒、白兰地、威士忌和伏特加等,出现较晚。   酿酒的起源 最初的酒是含糖物质在酵母菌的作用下自然形成的一种有机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含糖野果,在空气里、尘埃中和果皮上都附着有酵母菌。在适当的水分和温度等条件下,酵母菌就有可能使果汁变成酒浆,自然形成酒。   人类酿酒的历史约始于距今4~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新人”阶段。当时人类有了足以维持基本生活的食物,且又能短期地贮存食物,从而有条件去模仿大自然生物本能的酿酒过程。人类最早的酿酒活动,只是机械地简单重复大自然的自酿过程。   真正称得上人工酿酒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是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农业之后开始的。这时,人们有了比较充裕的粮食,尔后又有了制作精细的陶制器皿,这才使得酿酒生产成为可能。根据对出土文物的考证,约在公元前6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就已出现雕刻着啤酒制作方法的粘土板。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已用大麦、小麦、蜂蜜等制作了16种啤酒。公元前3000年,该地区已开始用苦味剂酿造啤酒。公元前5000~前3000年,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已出现耕作农具,即出现了农业,这为谷物酿酒提供了可能。《中国史稿》认为,仰韶文化时期是谷物酿酒的“萌芽”期。当时是用蘖(发芽的谷粒)造酒。公元前2800~前2300年的中国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有不少尊、斝、盉、高脚杯、小壶等酒器,反映出酿酒在当时已进入盛行期。中国早期酿造的酒多属于黄酒。   从利用含糖野果酿酒到人工栽培果树酿酒,经历了一段很长的时期。直到公元前4600多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才开始种植葡萄并用以酿酒。   从自然酿酒到人类模仿大自然自酿酿酒,再到有意识的进行酿酒生产,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酿酒的发明是人类在效仿生物活动中迸发出的聪明才智的结晶。   中国古代酿酒技术 中国是最早掌握酿酒技术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在酿酒技术上的一项重要发明,就是用曲造酒。酒曲里含有使淀粉糖化的丝状菌(霉菌)及促成酒化的酵母菌。利用酒曲造酒,使淀粉质原料的糖化和酒化两个步骤结合起来,这对造酒技术是一个很大的推进。中国先人从自发地利用微生物到人为地控制微生物,利用自然条件选优限劣而制造酒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至秦汉,制曲技术已有了相当的发展。汉代虽还用蘖造酒,但大量的酒却已是用曲制造了。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当时酿酒用曲的比例,“一酿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这是中国酿酒技术史上,有关酿酒原料和成品比数的最早纪录。

古代怎么酿酒

3,古时候的人没有盐那时他们怎么生存的为什么人要吃盐动物没有

历史:古人最早何时开始食用盐,迄今尚未无史籍记载或考古资料可以确切说明。但是,可以想见,如同火的使用一样,盐的发现和食用,同样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岁月。当古代先民处于“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的蒙昧时代,尚不知何为咸味,亦不知盐为何物。后世人们在祭祀用的肉汤中不加盐,即所谓“大羹不致”以表示对古礼的遵循。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对这种古礼也作了记载:“大食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者矣。”典籍的这些记载,都可视为古代先民原本不知盐、不识盐的佐证。因而可以推论,古代先民确实曾经历过一个不知食用盐的漫长历史时期。 最早使用和制盐的是中国人,在古代称自然盐为“卤”,把经人力加工过的盐,才称之为“盐”。中国古代最早发现和利用自然盐,是在洪荒时代,与动物对岩盐、盐水的舐饮一样,是出自生理本能。中国古代流传下的“白鹿饮泉”、“牛舐地出盐”、“群猴舔地”、“羝羊舐土”的记载都说明了这一点。 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最晚在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古人已学会煎煮海盐。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仅仅依靠大自然的恩赐所得到的自然生成的盐,开始摸索从海水、盐湖水、盐岩、盐土中制取。作用:1.食盐调味,能解腻提鲜,祛除腥膻之味,使食物保持原料的本味; 2.盐水有杀菌、保鲜防腐作用; 3.用来清洗伤口可以防止感染; 4.撒在食物上可以短期保鲜,用来腌制食物还能防变质; 5.用盐调水能清除皮肤表面的角质和污垢,使皮肤呈现出一种鲜嫩、透明的靓丽之感,可以促进全身皮肤的新陈代谢,防治某些皮肤病,起到较好的自我保健作用。食疗作用 盐味咸、性寒,入胃、肾、大肠、小肠经; 有补心润燥、泻热通便、解毒引吐、滋阴凉血、消肿止痛、止痒之功效; 主治食停上脘、心腹胀痛、胸中痰癖、二便不通、齿龈出血、喉痛、牙痛、目翳、疮疡、毒虫螫伤等症。动物的盐是从自然界中摄取的,盐分广泛分布在海水、盐湖水、盐岩、盐土中
我们每天都在消耗能量,每天需要不停的吃饭来补充能量,饭吃下去变成能量却需要盐将一部分调用上来,这就是我们必须吃盐的原因,盐味咸,中医讲咸能入肾,能将肾气调起来维持我们正常的活动和功能。 最早使用和制盐的是中国人,在古代称自然盐为“卤”,把经人力加工过的盐,才称之为“盐”。中国古代最早发现和利用自然盐,是在洪荒时代,与动物对岩盐、盐水的舐饮一样,是出自生理本能。中国古代流传下的“白鹿饮泉”、“牛舐地出盐”、“群猴舔地”、“羝羊舐土”的记载都说明了这一点。
是,nacl参与了生物最重要的一些生命活动
古时候没有现成的盐,但是他们会吃咸的东西啊,人离了盐是活不了的,是为了维持人体的电解质平衡,电解质平衡为了正常的细胞生存,这样才会有正常的生理机能
古时候虽然没有现在这种盐,但那时他们却吸收了碘元素!那时没有现在这种自来水纯净水,基本上喝的是咸水。大家知道盐是从海水中提出,只不过古人少了一道程序,直接喝下了海水,效果都差不多!动物则更不会缺盐了!
看过一篇报道,说人之所以不能缺乏盐分,是因为人不是从猿进化的,而是从海洋生物进化而来的,虽然我说的事情和你问的不是一码事,但是我觉得那篇文章对你这样有探索精神的人来讲很有价值,搜搜 海洋 人类 进化 关键字,应该能看到相关文章

古时候的人没有盐那时他们怎么生存的为什么人要吃盐动物没有

4,汉字大约产生于多少千年以前

广义的汉字指从石刻字符、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的文字,狭义指以正楷作为标准写法的汉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汉字为上古时代的中华民族先民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石刻字符以及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隶书,至唐朝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正楷。 [1-2] 考古发现贾湖刻符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距今约7762年(±128年)历史;还有上古时代的甘桑石刻字符、七千年前的双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遗址刻符、连字成句的庄桥坟遗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号、尧舜时代的陶寺遗址朱文、夏墟的水书。早期的石刻字符与骨刻文就是丰富的文字系统,后期的属于初步成熟阶段。这些考古发现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线索,也可能是各种文字发展的不同源流。 [1-2] 20世纪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当时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 [3] 2013年7月6日,来自全国的古文字研究专家们齐聚平湖,现场对这些符号进行论证。专家们认为庄桥坟遗址出土的确为良渚原始文字,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原始文字。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表示,庄桥坟遗址所有出土文物是真实而有科学依据的。史学界普遍认同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3600多年,而平湖庄桥坟遗址考古成果表明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开始使用文字。这些刻画符号将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1] 2013年,经考古,发现了上古字符。在平果县马头镇“那林”地区进行考察,采集到数十块写满了古文字的石板和大量石铲、陶、瓷残片。有文字的石板,最大的一块长105厘米,宽55厘米,上面写满了数百个字符;最小的只有拇指大小,也写了七八个字。经过一系列的考古勘探,证明甘桑石刻字符遗址是上古人类活动或居住的地方。甘桑石刻字符为了解该地区当时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及社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罕见的实物资料。 [2] [4] 旧说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汉字起源的旧说法有五种,即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结绳说:《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一些原始社会部落,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八卦说: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河图说:河图洛书说(4张)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揭开此说的神秘面纱,不难发现,它真实的核心就是算数,能对照“九宫”算法。所谓“九宫”,在谶纬家来说,是八卦加上中央,合为九(“五”位于中央,还可以和五行联系起来);在术数家眼中,则其数横、竖、斜偏、相加得数恒为15。 [5] 仓颉造字: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更加盛行。许慎《说文解字·叙》 [5]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图画说:现代学者认为:汉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图画。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划的图形,很可能与文字有渊源关系。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外壁,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划,并有一定规律性,具备简单文字的特征,可能是我国文字的萌芽。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晚期和良渚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发现有更整齐规则的图形刻划,是早期的图形文字。

5,动画片的创始人

两万五千年前的石器时代洞穴上的野牛奔跑分析图,是人类试图捕捉动作的最早证据,在一张图上把不同时发生的动作画在一起,这种“同时进行”的概念间接显示了人类“动”的欲望。达·芬奇的黄金比例人体图上画的四只胳膊,表示双手上下摆动的动作;中国绘画史上,艺术家有把静态绘画赋予生命的传统,如“六法论”中主张的气韵生动,聊斋“画中仙”中人物走出卷轴等(虽然得靠想像力弥补动态)。这些和动画的概念都有相通之处,但真正发展出使图上的画像动起来的工夫,还是在遥远的欧洲。   1826年,约瑟夫·高原发明了转盘活动影像镜,这是在边沿有一道裂缝的画上图片的循环的卡。看的人拿着这种卡向一面镜子走近在卡旋转的同时通过裂缝向里观看。观众就把在卡的圆周附近的一系列图画看成了一个运动图象。   1828年,法国人保罗·罗盖特首先发现了视觉暂留。他发明了留影盘。它是一个被绳子或木杆在两面间穿过的圆盘。盘的一个面画了一只鸟,另外一面画了一个空笼子。当圆盘被旋转时,鸟在笼子出现了。这证明了当眼睛看到一系列图像时,它一次保留一个图象。   1831年,法国人Joseph Antoine Plateau把画好的图片按照顺序放在一部机器的圆盘上,圆盘可以在机器的带动下转动。这部机器还有一个观察窗,用来观看活动图片效果。在机器的带动下,圆盘低速旋转。圆盘上的图片也随着圆盘旋转。从观察窗看过去,图片似乎动了起来,形成动的画面,这就是原始动画的雏形。   1906年,美国人J.Steward制作出一部接近现代动画概念的影片,片名叫《滑稽面孔的幽默形象》(Humorous Phaseofa Funny Face)。他经过反复地琢磨和推敲,不断修改画稿,终于完成这部接近动画的短片。   1908年,法国人Emile Cohl首创用负片制作动画影片,所谓负片,是影象与实际色彩恰好相反的胶片,如同今天的普通胶卷底片。采用负片制作动画,从概念上解决了影片载体的问题,为今后动画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09年,美国人Winsor Mccay用一万张图片表现一段动画故事,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象样的动画短片。从此以后,动画片的创作和制作水平日趋成熟,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制作表现各种内容的动画片。    1915年,美国人Eerl Hurd创造了新的动画制作工艺,他先在塑料胶片上画动画片,然后再把画在塑料胶片上的一幅幅图片拍摄成动画电影。多少年来,这种动画制作工艺一直被沿用着。   1928年,世人皆知的华特·迪士尼(Walt Disney)创作出了第一部有声动画《威利汽船》;1937年,又创作出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他逐渐把动画影片推向了颠峰,在完善了动画体系和制作工艺的同时,还把动画片的制作与商业价值联系了起来,被人们誉为商业动画之父。直到如今,他创办的迪士尼公司还在为全世界的人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动画片,可以说是20世纪最伟大的动画公司[1]。   1995年,皮克斯公司制作出第一部三维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使动画行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年代久远,到底是谁…… 自己分析吧,动漫分开来分析 漫画: 美学者的历史研究显示,数百(甚至数千)年前,在南亚洞穴中发现古老的漫画;在佛教寺庙中,一份十二世纪遗留的日文故事图画滚动条、中国古代仰韶文化时期人民的陪葬用品与德国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前大幅故事图,皆可见早期漫画文化足迹。漫画文化学家均认为漫画的起源,应该以石雕造型、洞窟壁画…等图腾为出发点。当在十七、十八世纪时,英国的一位讽刺画家荷加思就正式为「近代漫画」揭幕。 而对于中国漫画,有人说,漫画“是从外国传入中国的“,说得对,也有人说,“我国早就有漫画了”说得也对。这是因为,我国确实很早就有漫画。 清朝乾隆年间“扬州八怪”中的画家黄慎就画过《有钱能使鬼推磨》,那是18世纪的事。后来罗聘还画过《鬼趣图》,借鬼来讽刺人间不平等。15世纪的明朝皇上宪宗也画过《一团和气图》。那是世界上还没有“漫画”这么一个画种。过时候谁也不知道那几幅画就是漫画。 及至二十世纪初年,中国才从报纸刊物上见到外国(西方的)漫画,于是也就出现了我们的漫画家。可见那时漫画是从国外传进来的。 民国七年沈伯尘独立出版了「上海泼克」。他传播了西洋黑白的技法,也扩大了漫画的题材,是早期漫画史上重要的一页。一直到民国十二年「文学周报」发表了「子恺漫画」,引进日本漫画,以单纯轻松的线条描写家庭琐事和社会某一层面。其童稚纯真的感情,颇受青少年和知识分子的欢迎,也是中国采用「漫画」名称之始。 日本传统意义上的漫画指开玩笑的、逗乐的画。 现在的漫画除了传统的单幅或四格讽刺漫画外,主要指新型漫画。新型漫画在最初传入中国时叫做卡通画;在日本较为通用的称谓叫做comic;在美国常用cartoon。新型漫画的裨是以格为单位的画,并用画面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它的风格打破以往的传统,采用了灵活多变的形式,像极了电影分镜头剧本。而新型漫画是直接以画面代替了镜头,把信息传达给读者。因此,新型漫画的最高境界称为电影感。 日本把1945年前的漫画称为“史前”。明治以后是漫画称为“史前”。 明治以后是漫画向家庭、少年渗透的时期,也陆续有了专登漫画的杂志、 报纸,但多为单幅、四格漫画。到了二战以后日本复兴的年代,漫画家从压 抑的气氛中解放出来,漫画文化初露端倪。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位大师,他 的出现是日本新型漫画崛起的标志。他就是被誉为“日本漫画之父”、“之 神”的手冢冶虫。日本评论家如此评价他:“今天的日本漫画,是从第二次 世界大战战败的焦土中如慧星般登场的漫画家手冢冶虫带领出发的,他那戏 剧性的内容和视觉性的表现方法令众多读者欣喜若狂”。 日本漫画的崛起逐渐带动了东南亚地区漫画的发展。韩国、新加坡、马 来西亚、台湾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地区漫画已从最初的模仿到渐渐形成了 自己的漫画风格。中国漫画的发展较为缓慢,还处于初级阶段,形成自己的 风格党有待时日。 大洋彼岸的美国,漫画在cartoon兴趣的带动下,于六十年代初期诞生 了。英雄漫画这种体裁从一开始就成为美国漫画的主流,并标志着美国漫画 体系的形成。 动画片: 动画片最早诞生于法国。1877年,巴黎的光学家兼画家E.雷诺根据“视觉暂留”的原理,制成一种新的玩具活动视镜。1878年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中获奖。1879年他对活动视镜又作了改进,根据动画片的基本原理,利用一只饼干筒,发明了活动视镜影戏机,可以使连续图画的画带无限地延长,能够表现更长的活动图画。雷诺绘制了《喂小鸡》、《游泳女郎》、《猴子音乐家》等20多个动画小节目,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始动画片。随着幻灯放映机的发明,1888年10月,雷诺运用幻灯机的技术,制成了光学影戏机。他绘制的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成为在电影发明以前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动画片。

6,黄河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1、孕育了中华文明由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水温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2、提高附近的经济核心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金等几十个强大的王朝,其政治经济活动的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3、带来文化升级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4、产生文学经典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5、水力资源黄河带来了巨大的水力资源,如:(1)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是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的配套工程,位于小浪底坝址下游16公里处的黄河干流上,下距郑州市116公里。(2)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北40公里的黄河干流上,南岸属孟津县,北岸属济源市,上距三门峡水利枢纽130公里,下距焦枝铁路桥8公里,距京广铁路郑州黄河铁桥115公里。坝址以上流域面积694155平方公里。(3)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下段干流上,两岸连接豫、晋两省,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原陕县会兴镇)东北约17公里处。坝址以上流域面积68.8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91.5%。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河
人们对黄河带来了很多影响最大的就是环境污染。工业污染黄河污染中工业废水污染占60%-70%,生活污水污染占30%左右,农业以及其他污染占10%以下。据监测数据显示:2005年黄河流域来自工作的废水排放量为32亿t,占污水总量的73.5%。工业是黄河的污染大户,在工业中化工、食品、酿造、石油加工、炼焦、造纸等5个行业又是污染的主要排放者。据统计,这5个行业COD排放量约占黄河工作废水排放量的90%。氨氮排放量约占黄河工业废水氨氮排放量的80%。从工业污染成分看,黄河污染物主要是有机物,氨氮、生化、需氧量、石油类、溶解氧、挥发酚和汞是主要成分,部分重金属也明显超标。2,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对黄河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农田径流、水土流失和分散养殖等方面。据资料显示,到2007年,黄河流域年面源污染入河量COD、氨氮、总氮、总磷已经分别超过39万t、1.5万t、13万t和2万t。3,流域水资源短缺,流量减少黄河本身是一条水资源比较困乏的河流,加之近年来气候变迁使流域降雨量趋于减少,黄河水量总体上呈不断减少之势。另一方面,黄河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黄河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使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不断提高,直接导致了流域生态环境流量不足,加剧了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恶化。一方面是来水量在减少,另一方面是入污量在增加,遂使黄河水污染形势变得更加严峻。4,城市污水处理率低,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城市污水处理不达标,大量不符合标准甚至是未经过任何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黄河,是导致黄河污染的一个主要因素。据统计,在2007年前后黄河流域每天实际处理的污水量不,90万t,处理率仅为1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地方政府对环保重视不够,环保投入不足;流域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污染监管治理体制不顺,环保执法不严等,也都是影响黄河水质量的重要因素。6,黄河污染,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命安全。1999年黄河龙门以下河段发生污染,下游一些城市引黄供水被迫停止一个月。2003年,黄河发生有实测记录以来最严重污染,三门峡水库蓄水变成一库污水,已经运行的第七次引黄济津被迫中断。2004年,黄河干流内蒙古河段发生严重水污染事件,历时11天,黄河干流三湖河口-万家寨水库区长340km的河道内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治理黄河污染,保护良好的黄河水环境,是治黄者的职责和任务,也是保障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二,防治黄河流域水污染的措施1、 非工程性措施即管理措施。主要是根据造成流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和实际情 况及水体功能需要等方面的问题,加强法制建设,统筹规划,强化监督管理,尽 量减少点、 面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量及其入河量, 以防止和减轻对地面和地下水 体的污染。(1)法制治河 结合流域自身情况, 加强法制建设, 依法保护水资源要使水利执法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仅有《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国家法律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 流域的实际情况,加强法制建设,建立更为详细、便于操作的法规体系,做到依 法保护水资源。就黄河流域而言,多年来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会同有关省(区)的 水利、环保部门,先后制定了一些水系的水污染防治条例(办法),有些省(区)还 制定了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但有关流域全局的《黄河水污染防治条例》虽 历经多年,数易其稿,至今仍未能颁布实施。应当看到,该条例毕竟符合对流域 水资源实施统一管理的客观需要,是管理手段的进步, 在国家高度重视黄河水污 染防治工作的有利条件下,应尽早实施。此外,还应根据近年来所开展的流域入 河排污口调查及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 尽快制定 《取水许可水环境管理实施办法》 和《水质监测归口管理办法》等。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运用行政、法律手段外, 还应运用经济手段,加大水资源费的征收力度,对不合理利用和浪费水资源的, 经济上要给予处罚。必须征收“水污染补偿费” ,以达到限制废污水排放、促使 废污水治理和保护水环境质量的目的。(2)做好宣传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水资源保护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 只有流域内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因此,要加大对新《水 法》 、 《水污染防治法》 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工作, 以提高全民水资源保护意识, 共同保护水资源。2、 工程性措施 在河流水污染范围较广、历时较长、程度较重的情况下,要控制或减轻污染 仅靠非工程性措施是不够的, 还必须采取针对性很强的工程性措施。工程性措施 即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废污水处理装置(设施)、不同处理深度的污水 处理厂和处理系统等。
水土流失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高出约2℃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战国以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由于黄河流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国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植被破坏成为长期、大量的现象。随着公元11世纪气候转冷的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减少,然而森林覆盖已经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并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断流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1]。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这就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了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最终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 2. 植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了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得更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经河道才能得以补充。 3. 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 河道变迁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丰帝5年)。在那次黄河大改道之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缐,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濮阳,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但在改道后,於铜瓦厢缺口后,黄河冲破原有的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入渤海

7,什么是善文化

嘉善县地处浙江省的东北部,因“民风纯朴、地嘉人善”而得名。   “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特质和核心价值。嘉善不仅因“善”而名,他还有袁了凡、陈龙正这样的劝善思想家和实践者,更有与人为善、戒恶扬善,以和为贵、以善为美的“善文化”的内在基因和历史积淀。宣传和弘扬“善文化”既是传承嘉善传统人文美德的需要,也是弘扬时代精神、引领道德价值取向、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   近年来,嘉善大力弘扬“地嘉人善、嘉言善行、善气迎人”的嘉善传统美德,把“善文化”打造成为嘉善县域文化的标志,形成嘉善特有的人文精神。特别是通过对嘉善传统人文历史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综合和凝练,初步提炼了“勤、孝、谦、和、思”的“善文化”精髓。   “勤”,即勤劳善良。嘉善地处江南水乡,千年的“稻作文明”孕育了嘉善人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性格,形成了温敦淳朴的民风。   “孝”,即忠孝诚实。百善孝为先,尊师重长、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一直为嘉善人所推崇,古有“忠孝节义,甲於嘉禾”之说。   “谦”,即谦让恭俭。嘉善的历史人文和地域特征形成了嘉善人谦虚、礼让、恭逊、节俭的个性。   “和”,即仁爱宽容。嘉善人温良从容,以和为贵,不争强好斗,具有仁爱之心、宽容之度的风范。    “思”,即好学善思。嘉善历史人文辈出,历来理学科名不断,新时期又有“争当示范、走在前列”的争先精神,与好学上进,善于思考的民风息息相关,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人文宝库。
通常指一切其他的善都包含于其中或者都来源于它的那种最高的善。解释:译“最崇高的善”。西方伦理学广泛使用的范畴。各派伦理学家对此有不同阐述,但一般都认为它是道德上追求的最高目的。 出自四书里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至善” 上述所谓“至善”一词,取之于《大学》开篇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在《大学章句》中,朱子将之称为《大学》的“三纲领”。既称之为纲领,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可以认为,朱子对三纲领的诠释,就是对《大学》总体精神的把握,至于所谓的“八条目”,不过是“三纲领”的具体推衍而已。 我们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三纲领”的三者之间并非平列之事,朱子也承认,从工夫之大节目上看,只有“明明德”、“新民”两事,“止于至善”说的只是二者之规模。XIX 虽然《大学》总的目标是明明德与新民,在朱子看来,要使这一目标真正地得以实现,更为要紧的却是“止于至善”这一规模,XX 无论明明德还是新民,都必须“止于至善”: 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章句》释“止于至善”) 明明德,便要如汤之日新;新民,便要如文王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各求止于至善之地而后止也。(《语类》,卷14第119条,廖德明录) 反之,若“略知明德新民,而不求止于至善者”,“只是规模浅狭,不曾就本原上着功,便做不彻”。(《语类》,卷17第32条,陈文蔚录)其结果只能是“安于小成,狃于近利”,(《或问》)往往失之毫厘而缪以千里,故朱子不取。由此可见,“止于至善”,实际上已经成为朱子阐释《大学》的最大关目,而在这一句中,在笔者看来,最为重要的又莫过于“至善”一词。 就“至善”一词来说,关键又在于“至”字,如朱子说:“善字轻,至字重”。(《语类》,卷14第110条,甘节录)在朱子看来,所谓“至”字当训为“极”,至善也就是极好: 至善,犹今人言极好。(《语类》,卷14第97条,李方子录) 凡曰善者,固是好。然方是好事,未是极好处。必到极处,便是道理十分尽头,无一毫不尽,故曰至善。(《语类》,卷14第98条,沈僩录) 至善,只是以其极言。不特是理会到极处,亦要做到极处。(《语类》,卷14第114条,陈淳录) “在止于至善”,至者,天理人心之极致。(《语类》,卷14第122条,程端蒙录) 所谓的“极致”,朱子又以孝道为例说: 仁甫问:“以其义理精微之极,有不可得而名者,故姑以至善目之。”曰:“此是程先生说。至善,便如今人说极是。且如说孝:孟子说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此是不孝。到得会奉养其亲,也似煞强得这个,又须着如曾子之养志,而后为能养。这又似好了,又当如所谓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不遗父母恶名,使国人称愿道幸哉有子如此,方好。”又云:“孝莫大于尊亲,其次能养。直是到这里,方唤做极是处,方唤做至善处。”(《语类》,卷17第31条,叶贺孙录) 可见,“至善”在朱子的思想体系中不能当作一般意义上的“善”字来看待,大学之所以为“大”,就因为它所成就的不仅仅在于一般的“善”,而是在于要止于“至善”,如果说这一区别在《章句》与《或问》中尚只是点到为止的话,在记载着朱子与学生们相互切磋问对的《语类》中,朱子则是反复致意、叮咛再三,如: 善,须是至善始得。(《语类》,卷14第102条,胡泳录) 传之三章,紧要只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可谓善矣,又须当磋之,方是至善;如琢,可谓善矣,又须当磨之,方是至善。(《语类》,卷16第34条,贺孙录) “民之不能忘也”,只是一时不忘,亦不是至善。又曰:“瑟兮僩兮,赫兮喧兮者,有所主于中,而不能发于外,亦不是至善;务饰于外,而无主于中,亦不是至善。”(《语类》,卷16第43条,董铢录) 这一区别相当重要,我们可以认为,它实际上构成了朱子阐释《大学》的一个最为基本的向度。然而,作为善之极处的“至善”与一般意义上的“善”,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儒学本求善之学,我们如果将《大学》的三纲领改为“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善”,若说明明德、新民要止于善,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妥,如孔颖达在《正义》中,就将“止于至善”与“止善”混称。XXI 从道学家一般的立场上看,“天命之谓性”,上天所赋于人的,本是纯粹至善之性,这可以视为人之明德,XXII 此乃万善之本,故《大学》提出明明德的要求,即彰明人的本体之明德而归于善。可见,即使是朱子所强调的“至善”之地,亦不外乎归于明德之明,而一个人若能发明其明德,诸如本着一个善良之动机,并且努力去做善良的事情,即可说是臻于善境,又何必多此一举地说要“止于至善”?XXIII “止于至善”似乎应该就是“明明德”应有的题中之义,王阳明大体上就持这一看法,如他说: 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也。至善之发见,是而是焉,非而非焉,轻重厚薄,随感随应,变动不居,而亦莫不自有天然之中。(《大学问》,《王阳明全集》卷二六,续编一) 就王阳明的这一看法来说,只要致其作为至善发见之良知,就可以随感随应,自然能够知是知非而有其天然之中。可以认为,王阳明这里所用的“至善”一词,只是顺着《大学》文本说而已,其“至”字大体上只是虚说,“善”与“至善”二者并没有什么严格的义理区别。而在朱子看来则不然: 至善虽不外乎明德,然明德亦有略略明者。须是止于那极至处。(《语类》,卷14第106条,董铢录,同卷第167条同此,无“止于”之“于”字) 可见,天命之性虽为至善,但它并不能象王阳明所说的那样,能够自然地本体洞然,随感随应而无不至善。虽然天命之性必然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发现,所谓“介然之顷一有觉焉”,(《大学或问》)但由于气禀与物欲之故,这一时一地之明觉(或王阳明之良知)并不意味着能像明德之本体一样也同样是至善。这也就是说,“至善”的根据虽然不外乎“明德”,但在现实中,“明德”却并不就等于是“至善”,更多人“明德”之发见可能只是“略略明者”。如朱子举齐宣王见牛之觳觫而生不忍之心为例说:“这便见恻隐处,只是见不完全。及到兴甲兵,危士臣处,便欲快意为之。是见不精确,不能推爱牛之心而爱百姓。”(《语类》,卷14第82条,黄卓录)明德一时一事上之略略明者,如齐宣王所生的恻隐之心那样,其用心无疑也是善的,但却不能说是至善。在朱子看来,“若十件事做得九件是,一件不尽,亦不是至善。”(《语类》,卷14第100条,震录)更何况只是暂明暂灭之明德乎?对于朱子来说,一个人要使其明德“略略明者”并不难,因为人心之灵总有发现处,“便教至恶之人,亦时乎有善念之发”,(《语类》,卷14第83条,子蒙录)
  内蒙古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文化。阿善文化,被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琦教授称为“包头源”。那是1979年,在大青山南麓台地上的古城湾、莎木佳、阿善沟等地又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10余处。其中,阿善沟遗址考古发掘面积最大。 阿善沟遗址大概有四五个足球场面积大小,属于人类活动的文明堆积层最厚达2米左右。科学家将其分为四个文化期。一、二、三期为新石器时期,四期为青铜时代。阿善文化进程分为四期。第一文化期,原始先民聚落分散,住房为半地穴式的方形间。从出土的生产工具分析,人们从事原始农业,文化面貌与仰韶文化的早期形态相似。第二、三文化期,人口增多,住房密集,布局井然,房屋功能增加,生产工具种类繁多。有环绕村落建筑的用于防卫目的的石筑围墙。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石筑围墙。第四文化期,已进入青铜器时代,这标志着包头地区的早期历史,结束了野蛮时代,同内地一起进入了文明时期。阿善文化主要还是以前三期为主。 在一期文化期间,包头这一带人不多,到二三期文化时,人口则大量存在。从阿善沟不同的土层堆积和实物勘察发掘分析,阿善沟先后存在过半地穴式、浅地穴式、槽沟木骨泥墙、石块砌筑等多种类型房舍,经过简单到复杂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 阿善沟人使用的劳动工具也和中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类似,最简单的一期文化为石斧、石刀、陶刀、骨制工具等。二期文化则是这些工具的大量使用,以及陶器质量品种的提高和增多。这时已经出现了细石器如铲、锥、针、匕等。陶器有折腹钵、小口双耳瓮和敛口侈沿罐。   三期文化最具代表性,而且有阿善沟自己的独特性,一是这段历史发展时间较长,达500年左右,生活手段更加成熟,阿善沟人的工具种类有极大的丰富。如用石斧砍树造房屋,石刀收割农作物,石磨加工粮食,并建有大量储粮、储水窖穴。陶器领域则开始使用高领广肩平底瓶,彩陶消失。二是狩猎业丰富,使用工具有角矛、鱼钩、石箭头、石网坠,猎取野物有鹿、狍子、獐、野山羊、羚羊、鱼、鸟等。这些都在遗址中拾到遗物和残骸。三是开始建造石头围墙作为防卫工程,可在遗址周边发现这种石墙基础,最高大约有1米左右。这是为了使定居地点更加安全采取的有利手段。可以想见,当时是否已经有了外来干扰或侵袭不得而知。但石围墙的出现,已成为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防卫工程,为研究城堡式的居住区提供了实例。四期文化青铜器也有发现,但数量极少,阿善沟文化主要还是以前三期为主。
佛家说经,道家云善………两家皆为善文化。

文章TAG:仰韶酒业活动曲阳仰韶酒业活动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

酒排行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