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等少数民族习惯于喝烈酒,才出现了蒸馏酒。如果是元代之前的古人,大体喝这几种酒,武松这么个大汉,喝这些酒还是没问题的,况且,古代中国种植葡萄的数量有限,葡萄酒不太流行,但其他果酒如李子酒,杨梅酒、猕猴桃酒还是很有市场的,温酒就是将酒加热,这样可以将甲醇的有害物质挥发,而不是想热着喝。
1、古代人喝的酒泛指什么酒?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萨沙第9145条回答,古人要看什么时代的古人。如果是元代之前的古人,大体喝这几种酒,第一,谷物酿造酒。酿造酒是借着酵母作用,把含淀粉和糖质原料的物质进行发酵,产生酒精成分而形成酒,中国古代的酒,基本上都是酿造酒。酿造酒制造很繁琐,通常要将薯类和谷类以及野生植物原料经过加压蒸煮,淀粉糊化成为溶解状态,然后加入酵母进行缓慢的发酵,形成酒精,
随后再进行过滤,去掉酒糟,留下含有酒精的液体,就是酿造酒了。可以说,酿造酒是纯天然的酒,谷物酿造酒就是用各种谷物制成,常见的是黄酒。不过,黄酒的原料也是不同的,南方以糯米、北方以黍米、粟、糯米为原料,一些南方人很喜欢喝的米酒,其实就是黄酒的一种。第二,水果酿造酒,常见的就是葡萄酒。水果酿造酒同谷物有些不同,主要是不需要放酵母,只需要自己发酵,
葡萄酒的度数较高,但比较酸,不太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况且,古代中国种植葡萄的数量有限,葡萄酒不太流行,但其他果酒如李子酒,杨梅酒、猕猴桃酒还是很有市场的,这就是元代之前的酒。这些酒是纯天然,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古人没有化学概念,导致酿造酒存在一些有毒的物质,比如甲醇。如果长期不做处理饮用这些酒,会有害身体,
同时,民间小店酿造酒技术不高明,往往酒中会有很多杂质,颜色也难看。所以,我们看小说《水浒传》,喝酒的时候都要首先温酒,温酒就是将酒加热,这样可以将甲醇的有害物质挥发,而不是想热着喝。随后,在端给食客之前还要筛酒,就是对酒液进行过滤,减少杂质,端上来好看一些,口感也好,酿造酒最大问题是酒精度不高,很好的黄酒也就十几度。
普通民间小店酿造的黄酒,也就几度而已,类似于今天的啤酒,所以武松能够喝十八碗还能走上景阳冈再醉倒,这十八碗大约相当于今天的7到9瓶啤酒。武松这么个大汉,喝这些酒还是没问题的,元代开始就有蒸馏酒了。蒙古人等少数民族习惯于喝烈酒,才出现了蒸馏酒,蒸馏酒是把经过发酵的酿酒原料,经过一次或多次的蒸馏过程提取的高酒度酒液。
2、内蒙古人到底能喝多少酒?
内蒙古人的酒不能用量来形容,更多的我觉得应该是用酒胆来形容,当然酒胆得在酒量的基础上才行!一般男性的酒量高度白酒应该在8两以上(指不耽误回家),放开喝估计很大一部分人应该在一斤半左右,但内蒙人一旦热情奔放了就有可能加倍了!最难的其实不是一顿喝多少,而是能持续多久。太变态的就不介绍了,毕竟只是少数,就说我自己的经历吧!最长的持续时间是这样的,每天三顿酒,不喝48度以下的白酒(有时也会白、啤、红、洋混合)每顿平均1斤2两,持续了37天!这37天基本就是睡醒了就在酒桌上,饭店、宾馆、朋友家...基本喝遍了,
还有一次27天的,一次25天的,其余就不一一赘述了!可以分享两个比较牛的大神,一个是个蒙古族小伙子,从16岁开始,至今43岁,每天保持1斤装3瓶高度白酒,风雨无阻全天候喝着!还有个下边旗县的部门领导,一次招待酒,眼见着3两的高脚杯连干17个,后来他的朋友统计,当天他喝了大概29杯!也就是接近9斤52度白酒(亲眼目睹,而且席间多次验证绝对是白酒)!当然这两位都是大神!自愧不如!但我个人不影响语言、行动的话。
3、山东人能喝还是内蒙人能喝?
当然是内蒙人能喝了,有个人拿山东白酒产销量来说事儿,我看了一下山东的产量也只不过是内蒙的1.6倍左右,但是人口呢!山东是内蒙的4倍以上!由此可以看出人均白酒消费量内蒙远超山东!作为一个内蒙人,以我自身的经历,在内蒙工作的两年,几乎每次喝酒都被喝倒!当时我大概能喝56度的白酒8两左右!但是来到北京以后,8两白酒的量,喝醉的次数就太少了!无论对面是山东人还是四川人!内蒙能喝1公斤56度白酒的也有的是,能喝1斤56度白酒的在内蒙基本不敢嚣张!但是在山东的话,我估计应该就是一个入门级高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