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小宝虽是杜撰,其一等鹿鼎公的爵位也是汉人最高封爵。36年的参谋次长是人称“傻瓜元”的杉山元中将,1937年是今井清中将,都是侵华战争的实际策划者,(参谋总长载仁亲王)二战日军的军政和军令是分开的两个系统,先说陆军,它的军政最高机关是“陆军省”,头目是陆军大臣(陆相),二把手叫“陆军次官”。
1、古代的国公是什么官?
国公,封爵名,位等同或低于郡王,为封爵的第三等,公爵的第一等。该封爵亦传至越南,北周始置国公一爵,居于郡公、县公之上。封爵亦传至越南,自中国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公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一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西周时的公国有四:宋国、虢国、州国、虞国。周朝的公爵只封给前朝的后裔,而周公之国鲁国只是侯爵国(鲁周公本人由于是三公之一也可称“公”,但仅限其本人,而不世袭,
)按照周朝的封地制度“公侯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从封地来说其实周朝是延续夏商的三等爵位,不过将第一级在封给宋国、虢国等时予以了特殊的“宾礼”地位明显优于其它侯国。所以在本质上周朝公爵和侯爵可以视为一级,秦、汉朝的二十等爵制内无公爵,只有汉末有魏公曹操。以后魏晋置五等爵,有郡公、县公,隋唐宋有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等,唐朝有胡国公秦叔宝、郧国公殷开山、谯国公柴绍、邳国公长孙顺德、蒋国公屈突通等;宋朝有莱国公寇准、晋国公丁谓、许国公吕蒙正、申国公吕夷简、魏国公王旦、楚国公范仲淹等,
唐宋时期国公较多,尤其宋朝许多的文臣都被封为国公。明初一循元代旧制,洪武三年(1370),定封爵之制,分公、侯、伯三等,罢子、男不置。有明一代,受公、侯、伯爵者除功臣、外戚外,还有宦官子弟与少数民族首领,受封而领铁券者,为世袭封爵,否则为流爵。袭封则还其诰券,核定世流降除之等,爵位世袭,或降等以袭,如封侯而世袭伯。
公、侯、伯封号分四等:佐太祖定天下者,曰开国辅运推诚;从成祖起兵,曰奉天靖难推诚;余曰奉天翊运推诚和奉天翊卫推诚,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岁禄以功为差,明朝规定公爵俸禄五千旦至两千五百旦,郡王俸禄六千旦。朱元璋册封的十几个国公为一等公爵,朱棣册封及明英宗追封的六个国公为二等公爵,衍圣公是圣人之后亦是二等公爵,居于文官之首,
国公位高爵显,地位已经不次于公主和郡王,内阁大学士也要退后半步。明朝所有的国公: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信国公汤和、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卫国公邓愈、宋国公冯胜、郢国公冯国用、越国公胡大海、黔国公沐英、凉国公蓝玉、蕲国公康茂才、郧国公廖永安、庆国公廖永忠、颍国公傅友德、韩国公李善长、江国公吴良、海国公吴祯、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能、荣国公姚广孝、淇国公邱福、定国公徐增寿、融国公柳升,
能世袭到明末的也就魏国公徐辉祖及后人,定国公徐增寿及后人,成国公朱能及后人等。清朝公爵分一至三等,超品,只加美号,不加国号、邑号,如忠勇一等公,韦小宝虽是杜撰,其一等鹿鼎公的爵位也是汉人最高封爵。衍圣公地位与明代保持不变,位列文官之首,加太子太傅,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御道上行走。其居住的衍圣公府(今孔府),是全国仅次于明清皇宫的最大府第,
2、清朝的巡抚是什么官?
官名。唐时曾以狄仁杰为巡抚大使,巡抚使是唐宋时期的一种差遣。主要就是中央官员巡察地方事务,具体品秩是要看本官、寄禄官。《宋会要辑稿》提到:八月,以虞部员外郎高象先为本曹郎中,充江南荆湖广南路巡抚使,三年七月,以翰林侍读学士夏侯峤为江南巡抚使,知制诰赵安仁副之;翰林侍讲学士邢昺为两浙巡抚使,仓部郎中、直秘阁潘慎修副之。
3、日本军官次长是什么级別的官?
这是一个听着不起眼,其实级别和权力非常之大的职务,在二战日本军队的野战部队中,是没有“次长“这一军职的,它存在的地方只有两个最高军令机关:陆军参谋本部和海军军令部,分别称为“参谋次长”和“军令部次长”。(参谋总长载仁亲王)二战日军的军政和军令是分开的两个系统,先说陆军,它的军政最高机关是“陆军省”,头目是陆军大臣(陆相),二把手叫“陆军次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