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本身就弄错了一个,中国古人是没有辣味的,叫辛,花椒而不是辣椒的味觉。外包装是一副酒鬼图的国画,配写有几个短句,“酒鬼”的包装和命名让酒厂领导们有的皱眉头,有的嘬牙花子,古人就餐,席地而坐(现在的跪姿),一人一几(不是桌子,桌子叫胡床,是唐代以后的事了),而且是分餐制,自取或者侍者送上,鸿门宴上不是一人一只猪腿吗。
1、味经书院中的味经是什么意思?起名的原由是什么?
味经书院:位于陕西泾阳县城姚家巷中学内,光绪十七年(1891)陕西学政柯逢时奏建刊书处,由柯氏及泾阳、三原等县捐资或出资,周斯亿监修。书院先后由城固人史梦轩、长安人柏子俊、咸阳人刘古愚主持.书院历经30年,于1903年改为泾阳县立小学堂,院西建刘古愚祠。1923年,更名泾阳县高等小学,1931年,更名为姚家巷小学。
2、50度酒鬼酒的馥郁香,究竟是什么香?
酒鬼酒号称“无上妙品”,它的工艺很妙,在湘西传统酿酒工艺之上将小曲糖化,大曲发酵工艺糅合在一起;它的口感很妙,前浓、中清、后酱,集浓香之浓烈,清香之淡定,酱香之厚重,三香和谐共生;酒鬼酒是很多老酒鬼的最爱,它香气浓烈而馥郁,酒体醇和饱满,层次丰富多变,回味悠长。酒鬼酒的诞生也是机缘巧合,1972年,高中学历的王锡炳进入吉首酿酒厂,1975年成为厂长,那年他27岁。
就在那一年,同属一州麻阳县酒厂的“锦江酒”获得省优称号,年轻气盛的王锡炳也打算酿造一款“名酒”,于是带领公关小组开始品鉴各大酒厂的名优产品。最终决定原料成分借鉴五粮液,酿造工艺借鉴董酒并结合湘西传统酿方,最后生产出一款白酒,名曰:“湘泉”,湘泉面市之后,王锡炳就带领酒厂职工,沿大街串小巷卖酒,逐步积累资本和经验。
1983年,著名书画家黄永玉回老家,受轻工业局邀请参观吉首酿酒厂,看到家乡酒始终走不出湘西,于是决定帮它一把,为酒厂设计一款新包装。当年酒厂很多人并不看好这款包装,一个土里土气的陶瓶,加上红布盖头扎紧,简直土到家,不仅看起来土,造价还比较高,好在最终酒厂决定试一试,结果一炮而红。黄永玉用设计猴年邮票的版税买了几箱,回北京后经常用其款待好友并极力推荐,从那以后湘泉逐步走出湘西,
1987年,黄永玉回湘西老家省亲,在与王锡炳等人闲聊时,问其能不能生产比湘泉质量更好的酒?如果能的话,可以为它设计包装,王锡炳当下就说完全没问题。之后没多久,一款新的包装设计就交到酒厂,这款包装看起来,比湘泉还土气:酒瓶就像一块粗麻布用麻绳匝成口袋状,正面中间贴一块红纸,上写两个大字“酒鬼”,背面有四个印章文字“无上妙品”。
外包装是一副酒鬼图的国画,配写有几个短句:“酒鬼背酒鬼,千斤不嫌赘,酒鬼喝酒鬼,千杯不会醉,酒鬼出湘西,涓涓传万里”,“酒鬼”的包装和命名让酒厂领导们有的皱眉头,有的嘬牙花子。包装土气些还可以接受,毕竟湘泉的设计反响非常好,但是费很大精力做出的高端酒,取一个“酒鬼”的名字,都觉得好说不好听,黄永玉大概诠释了一下设计理念,把酒厂领导们侃的晕头转向。
大概意思就一句话:如果你不认同,就是不懂艺术,就是不懂湘西风土人情,酒鬼酒的设计与命名有其浓厚的地域文化,麻袋包装看起来虽土,但也喻示着一种质朴天然的美。“酒鬼”之名相对于色鬼与烟鬼来说,又透露着一种憨直与可爱,“酒鬼酒”一上市就取得巨大成功,其独特的包装与酒名让人过目不忘。再加上酒体香气馥郁,口感浓、清、酱三香一体,堪称“无上妙品”,
3、请问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指的是哪三巡和哪五味?
一哥“俗眼看社会”——“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说什么?一般说来,“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是个时间观念,大致相当于大戏的序幕,评书中袁先生常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帅张作霖开口说道...”那么这三巡是哪三巡?五味又是那五味呢?楼上诸君早有百度标准答案,俗人以为然,这里且说一下不一样的“酒过三巡、菜过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