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人生”这四个字道尽了人生的苦辣酸甜。所以,杯酒人生是一种境界,无论我们面对的是喜是悲,都要笑迎人生的风雨,痛饮人生的满杯,人生亦如此,一帆风顺时,要居安思危;遭遇坎坷时,要全力跨越,苦尽甘来是人生,苦甜交错也是一辈子,甜后品苦亦是常事。
1、如何理解“杯酒人生”这四个字?
“杯酒人生”这四个字道尽了人生的苦辣酸甜。人的一生有两杯酒,苦酒和甜酒,无论我们先饮下哪一杯,都不要庆幸或抱怨。苦尽甘来是人生,苦甜交错也是一辈子,甜后品苦亦是常事,酒,小酌怡情;酗酒伤身。人生亦如此,一帆风顺时,要居安思危;遭遇坎坷时,要全力跨越,同样的酒,在不同的场合去品味,会有不同的感悟。
庆功宴上,分享的是成功的喜悦;婚礼宴会上,传递的是爱情的美满;亲友聚会,感受的是相聚的温暖;失意独酌时,品味的是落寞和伤悲,再昂贵的酒,也有美味散尽的那一天。人生的起起落落如同美酒的味道,与其等待,不如把握当下。所以,杯酒人生是一种境界,无论我们面对的是喜是悲,都要笑迎人生的风雨,痛饮人生的满杯!。
2、莫言为什么能拿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写的书我从未看过,只是从网上评论中知道些情况,如丰乳肥臀、红高粱等,都是些涉有性解放或者贬损新中国毛泽东时代的东西,那是他在特定时期笔下的产物,与某些作家相似,现在看来并不稀奇,究竟如何,不便妄加评论。不过,我只是想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不代表文学水平有多高,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文学家鲁迅先生,并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人们却对他评价非常高。
3、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为什么能够成功?
作为宋太祖赵匡胤一场著名的“政治秀”,“杯酒释兵权”被后人大书特书了上千年,甚至常被拿来称颂赵匡胤的“大智慧”与“仁厚”,但实事求是说,放当时,这事儿他想不成功都难。因为“杯酒释兵权”的意义与难度,并没有后世诸多野史里描绘的那么大,为何这样说?可以先看看“杯酒释兵权”的年代背景与“对象”。比比“大杀功臣”的汉初与明初,当时的宋太祖赵匡胤,只是“继承”了后周王朝的疆域,半壁江山都不安生,离汉初明初那“天下一统”的景象还差得远,
至于“对象”?被赵匡胤瞄准了要“释兵权”的石守信王审琦们,虽说都是禁军悍将,还是赵匡胤早年的结义兄弟,但比起韩信彭越英布蓝玉们,论战功和威权,也都是差得远。而那支赵匡胤赖以起家的禁军,早在赵匡胤“老领导”后周世宗在位时,就经历了强力变革,军队的战斗力和行动力都空前提高,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又再接再厉,对禁军各种“洗牌”:慕容延钊和韩令坤两位禁军名将都被外调,“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和“殿前都指挥使”等要职上,都换成了王审琦石守信等“把兄弟”。
整个禁军,都被他牢牢掌握在手,所以,对于当时的赵匡胤来说,请这几个“老兄弟”喝顿酒然后“释”个兵权,真不是什么难事。说哭就哭说“请辞”就“请辞”,大家心照不宣,合力演一出戏而已。也正是在这出“戏”之后,王审琦石守信们担任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和“殿前都指挥使”等职务,都从此不再设置,取而代之的是禁军“三衙”(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
殿前司)。后来又增设枢密院,从“三衙”手里拿走了发兵大权,强大的北宋禁军,这才确保牢牢掌握在大宋朝廷手中。所以说,“杯酒释兵权”虽说难度不高,却是个很重要的过场戏,但虽说如此,对于绞尽脑汁建立大宋军事制度的赵匡胤来说。“杯酒释兵权”这出戏虽然“演得好”,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大招,赵匡胤当时最犯愁的是啥?他亲历的那个五代十国时代,堪称中国古代乱世里的“战斗机”。
北方五十三年换五个朝代,十五个皇帝里七人靠篡位上台,子杀父弟杀兄的悲剧一出接一出,将领甚至兵士反水哗变,有时比吃饭睡觉还常见,把他“捧”上皇位的“黄袍加身”闹剧,在他之前就有过好几场。谁坐在皇位上,一想这毛病,都得后背发凉,这严重毛病,难道就靠“杯酒释兵权”解决?宋初名臣赵普一句话点中要害:“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