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经验 > 三台龙树镇何凤香诊所地址,绵阳市跃进路距离绵阳市三台县龙树镇多少公里

三台龙树镇何凤香诊所地址,绵阳市跃进路距离绵阳市三台县龙树镇多少公里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6-29 10:21:10 编辑:美酒知识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绵阳市跃进路距离绵阳市三台县龙树镇多少公里

绵阳市跃进路距离绵阳市三台县龙树镇全程约70.4公里/1小时9分钟可供参考 希望能帮到你 还望采纳 谢谢
没看懂什么意思?

绵阳市跃进路距离绵阳市三台县龙树镇多少公里

2,民泰银行普陀山支行地址是什么

民泰银行普陀山支行 龙沙社区这一块 新菜市场旁边 地址是龙沙综合市场龙树路47号
舟山普陀支行 舟山市普陀区东港山海华府1号商务楼 电话:0580-3809210
你好!舟山市普陀区东港山海华府1号商务楼打字不易,采纳哦!
舟山市普陀区东港山海华府1号

民泰银行普陀山支行地址是什么

3,大力在哪

大地名没有的,小地名倒不少。 陕西省渭南地区大荔县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大力乡 浙江省嘉兴平湖市经济开发区钟埭街道大力村 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槐店乡大力村 三台县龙树镇大力村 安岳县护建乡大力村 福建省顺昌县大历镇大力村 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大力村 盐亭县宗海乡大力村 重庆市梁平县合兴镇大力村 铁岭市昌图县三江口镇大力村 中江县永安镇大力村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松口镇大力村 甘南州卓尼县喀尔钦乡大力村
陕西

大力在哪

4,2016年三台县有多少个乡镇

辖63个镇乡(其中镇41个、乡22个)、932个村、110个社区居委会。 北坝镇 东塔镇 百顷镇 石安镇 高堰乡 金鼓乡 永新镇 新德镇 富顺镇 三元镇 秋林镇 争胜乡 里程乡 塔山镇 柳池镇 忠孝乡 龙树镇 双胜乡 光辉镇 建设镇 中太镇 观桥镇 安居镇 宝泉乡 郪江镇 建中乡 菊河乡 景福镇 紫河镇 广利乡 协和乡 双乐乡 新生镇 曙光乡 鲁班镇 乐加乡 西平镇 凯河镇 上新乡 八洞镇 古井镇 万安镇 进都乡 幸福乡 下新乡 芦溪镇 立新镇 金石镇 新鲁镇 云同乡 黎曙镇 刘营镇 老马乡 花园镇 永明镇 潼川镇 中新镇 断石乡 灵兴镇 建平镇 乐安镇 前锋镇 玉林乡 链接http://www.santai.gov.cn/三台政务网
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北邻绵阳,南连射洪,西靠中江,东接盐亭。绵遂和成德南高速公路横贯全境。三台是四川首批27个扩权强县试点县和39个“5?12”汶川地震重灾县之一,幅员面积2659.38平方公里,辖63个镇乡(其中镇41个、乡22个)、932个村、110个社区居委会。2015年末全县总人口145.93万人。全县耕地面积119.1万亩,其中水田43.2万亩。农业总产值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居全省前列、全国百强,是全国粮食、生猪、油料、油橄榄生产基地,中国米枣之乡,中国麦冬之乡。县城位于潼川、北坝两镇,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文明县城。

5,三台的历史

 三台县以县西三台山得名。   三台历史悠久。三台古为郪县、涪城县地,以县西三台山得名。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有郪县,南朝萧梁时置涪城县,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涪城县并入郪县,明洪武九年(1376年)撤县入潼川州直辖,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三台县,迄今共历2198年。   民国元年废府留县,以县西三台山得名而一直沿用至今。   凤凰花   1997年,三台县面积2660.6平方千米,人口143万,辖38?镇15?乡:潼川镇、郪江镇、中新镇、塔山镇、石安镇、富顺镇、三元镇、秋林镇、安居镇、观桥镇、新生镇、景福镇、古井镇、万安镇、西平镇、乐安镇、金石镇、芦溪镇、中太镇、刘营镇、建设镇、龙树镇、鲁班镇、紫河镇、建平镇、新鲁镇、立新镇、灵兴镇、八洞镇、凯河镇、花园镇、东塔镇、光辉镇、百顷镇、柳池镇、前锋镇、永明镇、永新镇、新德镇、乐加乡、幸福乡、黎曙乡、老马乡、建中乡、断石乡、下新乡、争胜乡、双胜乡、金鼓乡、双乐乡、里程乡、忠孝乡、菊河乡。县政府驻潼川镇。   2000年,三台县辖41个镇、22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395841人,其中: 北坝镇 34638、 潼川镇 109779 、东塔镇 21494 、百顷镇 16147 、塔山镇 31692 、柳池镇 9251、 龙树镇 19552 、石安镇 23366、 富顺镇 23446 、三元镇 22382、 秋林镇 19474 、永新镇 10676 、新德镇 19282 、新生镇 35226 、鲁班镇 33912、 景福镇 46445 、紫河镇 17595 、安居镇 11431 、观桥镇 46713 、郭江镇 11311 、中新镇 22031 、古井镇 39789 、万安镇 8545 、西平镇 49739 、八洞镇 23586 、凯河镇 18463 、乐安镇 39121 、建平镇 27456 、前锋镇 10948 、建设镇 12849 、光辉镇 15049 、中太镇 27751 、金石镇 36624、 新鲁镇 31318 、黎曙镇 11445 、刘营镇 43991 、灵兴镇 16709 、芦溪镇 53988 、立新镇 28208 、花园镇 25987 、永明镇 25486、 高堰乡 9922、 忠孝乡 9841 、双胜乡 11272 、金鼓乡 11398 、断石乡 11666 、玉林乡 12167 、乐加乡 14904 、曙光乡 10859 、建中乡 26228 、宝泉乡 9752、 广利乡 10472 、协和乡 12313 、双乐乡 12214 、菊河乡 12469 、幸福乡 15268 、下新乡 10520 、进都乡 6420 、上新乡 12841 、老马乡 13278、 里程乡 10036 、争胜乡 9214、 云同乡 9892。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2004年,三台县辖41个镇(潼川、芦溪、景福、富顺、刘营、西平、安居、塔山、乐安、金石、观桥、新生、古井、中太、中新、石安、秋林、建设、三元、万安、妻阝江、龙树、鲁班、紫河、建平、新鲁、立新、灵兴、八洞、凯河、花园、东塔、光辉、百顷、前锋、柳池、永明、新德、北坝、永新、黎曙)、22个乡(乐加、幸福、老马、金鼓、里程、菊河、建中、断石、下新、争胜、双胜、双乐、忠孝、高堰、进都、宝泉、曙光、云同、上新、广利、协和、玉林)。一、郪县   唐《元和郡县志》载:“郪县,本汉旧县,属广汉郡,以郪江水为名也”。宋《太平寰宇记》:“以郪江为县名。”旧府、县志亦如其说。因此,郪县是以郪江水命名的。   西汉时有郪县,无争议。但晋代是否有郪县,过去曾有三说:一说省并,宋《舆地广记》:“郪县,二汉属广汉郡,晋省之置伍城县。”此说无省并时间和依据。二说复立,《四川政区沿节与治地今释》:“郪县,李雄时,复置。”亦未说明复立年月及原因。两说均难于置信。三说存在,《宋书 州郡志》广汉太守条:“郪县令,汉旧县。”又据志首例言称:“自汉至宋,郡未改移者,则注云汉旧。”由此可见,自汉至宋,郪县未曾有所省、立、变动。《华阳国志校注》刘琳注:“郪县,两汉旧县,蜀晋因(《晋志》脱此县)。”同书《李特雄期寿势志》载:李雄、李骧“既克成都,众皆饥饿,骧乃将民入郪、(王)(五)城食谷芋。”而《晋书 载记》和《资治通鉴》卷八十五所载均与此同。   清《潼川府志》和《四川通志》载:“汉置郪县,属广汉郡,后汉至晋因之。”《中国历史地图集》亦载:晋代郪县,五城县并存。特别是《华阳国志》为东晋人常璩所著,《宋书》为南朝梁沈约撰,比《舆地广记》要早600至700年,较接近实际。《大清一统志》记得更为明确:“按《晋志》无郪县,而王长文传曰:广汉郪人,又《华阳国志》、沈约《宋志》皆记有郪县,其未尝废可知!”清代著名校书家顾广圻,在嘉庆十九年(1814)校勘《华阳国志》时即注云:“郪县,两汉旧县,蜀晋因之(今本《晋志》脱郪县)。”据以上所考。西汉已有郪县,晋代仍有郪县,属广汉郡,县城在今县南?江乡,至南朝梁才撤并入北伍城县。 二、北伍城县   《大清一统志》载:“中江至绵州流入,经中江县南又经府(潼川)城南入涪江,即古伍城水也。”《水经》涪水注:“涪水又南,枝出焉,西迳广汉五城,为五城水。”刘宋元嘉九年(432)分广汉郡地置新城郡,置北伍城县为郡治,因县城(今潼川镇)位于伍城水口之北,故名北伍城县。   北伍城,旧志多载南朝刘 宋元嘉中建,但亦有两说:民国《三台县志》载:“晋武帝咸宁四年(278)改?县为北伍城县,分属广汉郡。”并注明源于《宋书》,但查《宋书。州郡志》,广汉郡条载:“郪县令,汉旧县。”“伍城令,晋武帝咸宁四年立。”新城太守条又载:“新城太守,《何志》新分广汉立”,“北伍城令,《何志》新分五城立”,而无“晋武帝改郪县为北伍城县”之文,民国《三台县志》晋立北伍城县之说,显系因《晋志》脱郪县,作者将原属一郪县地的五城县(今中江县)与北伍城县(今三台县)混同了。二是《大清一统志》潼川府表新城郡栏宋置齐废;《四川通志》三台县条载:“齐废北伍城后,郪县亦省。”今据《南齐书。州郡志》载:“郪,旧曰伍城,西魏改曰昌城,仍置昌城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新城郡,改县名焉。”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一潼川州条载:“宋置新城郡,齐因之,梁末置新州。”又据《陈伯玉文集 梓州射洪县武东山故居士陈君碑》记“八代祖祗,自汝南仕蜀为尚书令。其后,蜀为晋所灭,子孙避晋不仕,居涪南武东山,与唐、胡、白、赵五姓置立新城郡,剖制二县(按:指北伍城与怀归县),而四姓宗之,世为郡长。萧齐之末,有太平者,弟兄三人,为郡豪杰。梁武帝受禅,网罗英豪,拜太平为新城郡守。”又《陈孜墓志铭》:“五代祖太乐,梁大同中为本郡大司马,生高祖方庆,属梁乱,始居新城郡武东山,生大父汤,为郡主簿。”此记结合前段引文说明“立郡、制县”始于刘宋,一直沿至梁末,是比较可信的。再考唐《元和郡县志》梓州条载:“宋于此置新城郡,州(郡)城宋元嘉中筑,左带涪水,右挟中江,居水陆之冲要。”宋《皇朝郡县志表》:“宋元嘉九年(432)割广汉郡于此置新城郡。”据此,刘宋置新城郡,北伍城县的时间也基本解决。而《四川郡县志》、《中国历史地图集》均载:刘宋置北伍城县为新城郡治。历经齐、梁、魏、周,至隋才改名?县。因此,南朝刘宋元嘉九年(432)置北伍城县,属新城郡,并以县城(今潼川镇)为郡治,直至隋改名?县。明初并?县入州,清雍正时于此置三台县迄今。 三、涪城县   宋《太平寰宇记》涪城县条载:“涪城水在县北,从绵州巴西郡界流入县界,却入郴县。”可见县因城临涪水以得名。   涪城县建置曾有两说:一是民国《三台县志》:“晋惠旁分涪县地置涪城县。”《绵州地志表》:“晋惠帝元康六年分涪县地置涪城县,属梓潼郡。”查《晋书》、《宋书》等正史,皆无晋惠帝置涪城县记载,此说难于置信。二是《旧唐书 地理志》绵州涪城县条:“东晋置始平郡,后魏改为涪城及潼县,隋改潼为涪城。”查《晋书》、《宋书》、《隋书》以及唐《元和郡》均无东晋在四川境内置始平郡之文,(《晋书 地理志》雍州条,载有东晋先后在武当、襄阳侨置始平郡)五代时《旧唐书》始提出东晋置台平郡之说。似亦未可据信。《四川郡县志》在晋代涪城县条下引《元和志》:“晋孝武帝徙梓潼郡于此。”并称“《宋志》,《齐志》,梓潼郡皆治城县”,可见它将涪县与涪城的时间地点相混淆了。因为晋代并未在今三台境内置过涪城县,此说亦不合史实。今考《南齐书 州郡志》载有“始平僚郡”,《直隶绵州志》载:“《州旧志》涪城县,在今州东四十里入潼川界,距潼川府西北六十里,俗呼涪城坝,《元和志》涪城本涪县地。萧齐时侨置始平郡,西魏改涪城郡,周改安城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安城县,十六年,改涪城县属金山郡,唐初属绵州,大历十三年割属梓州。”《大清一统志》、《潼川府志》、《四川通志》、《四川郡县志》均载,萧齐置始平僚郡,梁改为始平郡,置始平县为郡治,而《中国历史地图集》、《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古今地名辞典》均同此说,因此,根据上述考证,南齐置始平僚郡,无属县,萧梁改始平僚郡为始平郡,并分涪县地县始平县为郡治,西魏改郡为涪城,治地在今县北花园乡。涪城县,直至元朝初年并入郪县是符合史实的。
三台 三台 汉代对尚书、御史、谒者三台的总称。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唐代,尚书省又称中台、中书省又称西台、门下省又称东台。
三台历史很出名的。现在的三台更有特色。比如悟空易购的发源地就在三台。全新购物模式。
三台县以县西三台山得名。  三台历史悠久。三台古为郪县、涪城县地,以县西三台山得名。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有郪县,南朝萧梁时置涪城县,元至元二十年(1283 年)涪城县并入郪县,明洪武九年(1376年)撤县入潼川州直辖,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三台县,迄今共历2198年。  一、郪县  唐《元和郡县志》载:“郪县,本汉旧县,属广汉郡,以郪江水为名也”。宋《太平寰宇记》:“以郪江为县名。”旧府、县志亦如其说。因此,郪县是以郪江水命名的。  西汉时有郪县,无争议。但晋代是否有郪县,过去曾有三说:一说省并,宋《舆地广记》:“郪县,二汉属广汉郡,晋省之置伍城县。”此说无省并时间和依据。二说复立,《四川政区沿节与治地今释》:“郪县,李雄时,复置。”亦未说明复立年月及原因。两说均难于置信。三说存在,《宋书 州郡志》广汉太守条:“郪县令,汉旧县。”又据志首例言称:“自汉至宋,郡未改移者,则注云汉旧。”由此可见,自汉至宋,郪县未曾有所省、立、变动。《华阳国志校注》刘琳注:“郪县,两汉旧县,蜀晋因(《晋志》脱此县)。”同书《李特雄期寿势志》载:李雄、李骧“既克成都,众皆饥饿,骧乃将民入郪、(王)(五)城食谷芋。”而《晋书 载记》和《资治通鉴》卷八十五所载均与此同。  清《潼川府志》和《四川通志》载:“汉置郪县,属广汉郡,后汉至晋因之。”《中国历史地图集》亦载:晋代郪县,五城县并存。特别是《华阳国志》为东晋人常璩所著,《宋书》为南朝梁沈约撰,比《舆地广记》要早600至700年,较接近实际。《大清一统志》记得更为明确:“按《晋志》无郪县,而王长文传曰:广汉郪人,又《华阳国志》、沈约《宋志》皆记有郪县,其未尝废可知!”清代著名校书家顾广圻,在嘉庆十九年(1814)校勘《华阳国志》时即注云:“郪县,两汉旧县,蜀晋因之(今本《晋志》脱郪县)。”据以上所考。西汉已有郪县,晋代仍有郪县,属广汉郡,县城在今县南?江乡,至南朝梁才撤并入北伍城县。  二、北伍城县  《大清一统志》载:“中江至绵州流入,经中江县南又经府(潼川)城南入涪江,即古伍城水也。”《水经》涪水注:“涪水又南,枝出焉,西迳广汉五城,为五城水。” 刘宋元嘉九年(432)分广汉郡地置新城郡,置北伍城县为郡治,因县城(今潼川镇)位于伍城水口之北,故名北伍城县。  北伍城,旧志多载南朝刘 宋元嘉中建,但亦有两说:民国《三台县志》载:“晋武帝咸宁四年(278)改?县为北伍城县,分属广汉郡。”并注明源于《宋书》,但查《宋书。州郡志》,广汉郡条载:“郪县令,汉旧县。”“伍城令,晋武帝咸宁四年立。”新城太守条又载:“新城太守,《何志》新分广汉立”,“北伍城令,《何志》新分五城立”,而无“晋武帝改郪县为北伍城县”之文,民国《三台县志》晋立北伍城县之说,显系因《晋志》脱郪县,作者将原属一郪县地的五城县(今中江县)与北伍城县(今三台县)混同了。二是《大清一统志》潼川府表新城郡栏宋置齐废;《四川通志》三台县条载:“齐废北伍城后,郪县亦省。”今据《南齐书。州郡志》载: “郪,旧曰伍城,西魏改曰昌城,仍置昌城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新城郡,改县名焉。”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一潼川州条载:“宋置新城郡,齐因之,梁末置新州。”又据《陈伯玉文集 梓州射洪县武东山故居士陈君碑》记“八代祖祗,自汝南仕蜀为尚书令。其后,蜀为晋所灭,子孙避晋不仕,居涪南武东山,与唐、胡、白、赵五姓置立新城郡,剖制二县(按:指北伍城与怀归县),而四姓宗之,世为郡长。萧齐之末,有太平者,弟兄三人,为郡豪杰。梁武帝受禅,网罗英豪,拜太平为新城郡守。”又《陈孜墓志铭》:“五代祖太乐,梁大同中为本郡大司马,生高祖方庆,属梁乱,始居新城郡武东山,生大父汤,为郡主簿。”此记结合前段引文说明“立郡、制县”始于刘宋,一直沿至梁末,是比较可信的。再考唐《元和郡县志》梓州条载:“宋于此置新城郡,州(郡)城宋元嘉中筑,左带涪水,右挟中江,居水陆之冲要。”宋《皇朝郡县志表》:“宋元嘉九年(432)割广汉郡于此置新城郡。”据此,刘宋置新城郡,北伍城县的时间也基本解决。而《四川郡县志》、《中国历史地图集》均载:刘宋置北伍城县为新城郡治。历经齐、梁、魏、周,至隋才改名?县。因此,南朝刘宋元嘉九年(432)置北伍城县,属新城郡,并以县城(今潼川镇)为郡治,直至隋改名?县。明初并?县入州,清雍正时于此置三台县迄今。  三、涪城县  宋《太平寰宇记》涪城县条载:“涪城水在县北,从绵州巴西郡界流入县界,却入郴县。”可见县因城临涪水以得名。  涪城县建置曾有两说:一是民国《三台县志》:“晋惠旁分涪县地置涪城县。”《绵州地志表》:“晋惠帝元康六年分涪县地置涪城县,属梓潼郡。”查《晋书》、《宋书》等正史,皆无晋惠帝置涪城县记载,此说难于置信。二是《旧唐书 地理志》绵州涪城县条:“东晋置始平郡,后魏改为涪城及潼县,隋改潼为涪城。”查《晋书》、《宋书》、《隋书》以及唐《元和郡》均无东晋在四川境内置始平郡之文,(《晋书 地理志》雍州条,载有东晋先后在武当、襄阳侨置始平郡)五代时《旧唐书》始提出东晋置台平郡之说。似亦未可据信。《四川郡县志》在晋代涪城县条下引《元和志》:“晋孝武帝徙梓潼郡于此。”并称“《宋志》,《齐志》,梓潼郡皆治城县”,可见它将涪县与涪城的时间地点相混淆了。因为晋代并未在今三台境内置过涪城县,此说亦不合史实。今考《南齐书 州郡志》载有“始平僚郡”,《直隶绵州志》载:“《州旧志》涪城县,在今州东四十里入潼川界,距潼川府西北六十里,俗呼涪城坝,《元和志》涪城本涪县地。萧齐时侨置始平郡,西魏改涪城郡,周改安城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安城县,十六年,改涪城县属金山郡,唐初属绵州,大历十三年割属梓州。”《大清一统志》、《潼川府志》、《四川通志》、《四川郡县志》均载,萧齐置始平僚郡,梁改为始平郡,置始平县为郡治,而《中国历史地图集》、《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古今地名辞典》均同此说,因此,根据上述考证,南齐置始平僚郡,无属县,萧梁改始平僚郡为始平郡,并分涪县地县始平县为郡治,西魏改郡为涪城,治地在今县北花园乡。涪城县,直至元朝初年并入郪县是符合史实的。

文章TAG:三台龙树镇何凤香诊所三台龙树镇何凤香诊所地址

最近更新

相关文章

酒排行榜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