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锅头”作为北京地区高度酒的代表,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这样出来的“二锅头”,据说最为纯正、无异味、浓度虽高却不烈,也是正宗二锅头的味道,美酒传千秋,北京的二锅头酒自从问世,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京城饮二锅头成风,能酿造二锅头的烧锅坊也多了起来,但品质不一。
1、什么是二锅头酒?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源升号”(1949年5月,源升号收归红星所有)酒坊的酿酒技师赵存仁等三兄弟为纯净烧酒质量,进行了工艺改革:在蒸酒时,将用作冷却器的天锅内第一次放入凉水冷却而流出的酒称为“酒头”,第三次换入锡锅里的凉水冷却流出的酒称为“酒尾”,提出其他处理,只取第二次换入锡锅里的凉水冷却流出的酒,口味最为香醇,称为“二锅头”。
二锅头工艺自此诞生,美酒传千秋,北京的二锅头酒自从问世,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京城饮二锅头成风,能酿造二锅头的烧锅坊也多了起来,但品质不一。而最正宗的二锅头酿造技艺,始终采用师徒口传心授的方式,密不外宣,这独门秘技一代又一代的传人继承下来。现在,唯一让北京人承认的就是红星二锅头和牛栏山二锅头了,不过,这两家原先一直闹得挺厉害,都说自己是最正宗的,但是一直也没争出个是非来,目前,这两家倒是各自为政,相安无事,
2、北京二锅头酒到底是二趟酒还是酒的名称?
北京二锅头这个酒的名称有点讲究,也有一些历史来历。据说,在清代的时候,京师烧酒作坊为了提高烧酒品质,进行了工艺改革,因为第一锅和第三锅冷却的酒含有多种低沸点的物质成分,味道较杂,所以酒厂只摘取味道醇厚的经第二次换入锡锅里的凉水冷却而流出的酒,故起名为“二锅头”。这样出来的“二锅头”,据说最为纯正、无异味、浓度虽高却不烈,也是正宗二锅头的味道,
不过,如今的北京二锅头实际上有了很多的子品牌名称,对于消费者来说,确实也是有些眼花缭乱,比如:牛栏山、永丰、红星牌、京都牌、京丰牌、通州牌、华都牌/十三陵牌、八达岭牌等等。到底哪个二锅头更正宗,相信消费者都有自己的答案,从年头和名气来说,牛栏山算事老牌了,从名气上来说,红星的广告打的多,名气大一些,对于北京人来说,二锅头酒就是一种情怀,尤其对于老北京来说,一瓶“小二”在手,日子就可以美滋滋的。
3、黄酒是什么酒?为什么感觉喝黄酒的越来越少了?
我是小逸,关注我们更懂酒,目前对于黄酒的定义,最权威的是国家标准。在最新的定义中,黄酒是以稻米、黍米、黑米、玉米、小麦等谷物为原料,经加曲、酵母等糖化发酵剂酿制而成的发酵酒,大约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中国人就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用的是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周代时开始官员酿黄酒,那个时候已经有完整的酿酒记录和专职管理酿酒的官僚体系,
总管酿酒的官员称为酒正。上等酒用来做最严肃的祭祀,而且黄酒的酿造已有了一套完整的工艺,黄酒发展的鼎盛时期,是从东汉末年一直到北宋。由于当时有很长时间的战乱,有很多人不得志,文人墨客不问政事,借酒浇愁,阴差阳错使酒业兴盛起来,这个时候饮酒主要流行在上层社会,而且普及到民间的普通人家。像著名诗人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杜甫的独酌成诗,都是当时黄酒盛行的真实写照,
然后到了明清时期,一直到清朝中叶之前,当时有南酒北酒之分,其实无论南酒北酒,都还是黄酒为主流的世界。之后中国黄酒的声明远播,是在1915年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云集酒坊,也就是今天的会稽山酒业,为绍兴酒夺得了第一枚国际金奖,从此,绍兴黄酒声名鹊起,虽然说新中国成立以后,黄酒的生产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新的突破,但是相对于白酒和葡萄酒来讲,黄酒的发展差距是比较大的。
它的价格偏低,导致了整个行业的价值一直是有些被低估的,可以说黄酒产品的价值跟价格也远远是不太对称的,目前从产量和销量上来看,像古越龙山、会稽山、还有塔牌为代表的浙派的黄酒,还有以石库门、和酒等为代表的海派黄酒,是具备一些行业的领先优势的。但如果说起消费者对于黄酒的印象,大部分可能都是比较模糊的,所以在黄酒文化推广方面也是比较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