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山:又称祖宗山,指龙脉发源处的山。按距离结穴之处的远近,依次可分为太祖山、太宗山、少祖山、少宗山、父母山。
《山法全书》定义太袓山为“太袓者,最高之山,为一方发脉之袓,群龙之所从者是也。大者为一郡之主,或数邑之祖,两傍必有两大水夹之。”定其少袓:“少袓者,自太袓分落之后再起大山,作此方诸干支之袓是也。”又云:“袓宗父母者,自己一龙之山也。”
风水家把发脉的山称为「祖」,有经验的人可从河流的起源来寻找,也可从地图的标高来判断;寻龙望势,先观袓宗父母。结穴聚气深厚与否,全奈祖山形势,此可溯源于传统的世袭制,门第观。祖宗尊显,儿孙荣贵,祖德高尚,其子嗣亦必立身正直,有乃父乃袓之风。
汉调二黄是清代初叶形成并流行于陕南和关中地区的一个大型皮黄声腔剧种,起源古都长安,明末清初流传各地。清初期盛行于陕西汉中、安康、商洛等地,逐步形成了本省关中、汉中、安康和商洛四大地域流派(安康、汉中又通称汉江派),班社众多,名角层出不穷。
由于这一剧种源远流长,根植于民众之中,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以生活为基础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与浪漫主义的艺术夸张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其表演风格古朴、细腻、别致。汉调二黄在广大流行地域为人们所称道的特点是做工细腻、表演传神。历代艺人传徒授艺讲究“演啥像啥,合情入理,精细别致”,“马门帘一揭,不是自己而是戏中人”。长期以来,不少独具匠心的演员,既从人物出发,又合理运用表演程式,不断地将汉调二黄改革发展,角色从最初的五门发展到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老、十杂等十门,表演时各具风格,讲究“文戏武唱、武戏文唱”,末、净、生、丑、武生、杂角等一般要求刚劲,其他行当则讲细腻传神。虽有一套传统程式,但也讲究民间生活化,总体风格质朴、粗犷。
汉调二黄使用的道白主要以韵白和陕白为主,这样既字中有音,音中有字、刚柔相济、朗朗上口,讲究抑扬顿挫,节奏感强,又接近民间通俗生动,可以鲜明地表现出人物刚直、暴躁、爽快、利落、活泼、幽默的性格,说起歇后语、风趣话更具乡土气息。此外,汉调二黄还流行按剧中人物籍贯道方言的独特风格。素称“唐三千、宋八百,外传野史数不得”,演出剧目(包括保留二黄皮影戏中)约1500余本折,已抄录1077本,出版 《陕西传统剧目汇编·汉调二黄》8集60本。初步统计汉调二黄脸谱415副,特制模型彩绘234种。其造型、画法种类繁多,总体风格古朴、考究。
京剧声腔源自陕西
人们提到国粹“京剧”的渊源,一般都会认为徽班进京带去的二黄调和湖北艺人传去的西皮调,二者在京合流形成京剧,可是,从中国近代著名戏剧史论家齐如山,到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等一批戏曲学界和业界的大师,经过科学研究、对比分析后认为,京剧与汉调二黄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这一点,国务院组织中国艺术研究院所作的《全国戏曲剧种现状调查报告》中也有论述:陕西汉调二黄剧种不仅历史悠久,遗产丰富,而且它与国粹京剧的形成与产生,具有重大的历史关联。
近年来,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文寿,接连发表了《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再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等学术论文,在获第二届王国维戏曲论文评比一等奖的《论京剧声腔缘于陕西》一文中不但论证出京剧声腔来源汉调二黄,还将陕西戏剧分为前、后两个秦腔。前秦腔也就是汉调二黄,是从明清以来,一直发展到现在,当然这个剧种,是产生在关中,流行在关中,发展在关中,后传到陕南,但由于之后后秦腔(母体为山西梆子自东向西传来)发展起来以后,那种通俗、被广大农民听众所能及时接受了的,大家一开口,就是现在这种通俗的秦腔。而汉调二黄有些文气,有些高雅,脱离了一些农民观众。当然,在西安城里,从整个清代到民国初期,大家还是比较喜欢欣赏汉调二黄,觉得这是一个文人雅士听的,非常时尚的东西。
此外,朿文寿还论证出流行于南国粤地的西秦戏、江西宜黄腔等我国四大声腔中的皮黄腔都是发源于陕西的前秦腔——汉调二黄,可以说全国出现的各地皮黄声腔剧种,都与汉调二黄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一来,前秦腔与后秦腔对于戏曲的影响可以说遍布大半个中国。
二黄勃兴在何方?
戏曲来自封建时代,来自农耕时代,目前全国各地的戏曲都正在遭遇现代社会多元娱乐文化的挑战。在城市,很多人不知道哪里能看到戏曲;在农村,青壮年人大多外出打工,没人学戏也没人看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公众娱乐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变化,使戏曲市场大大萎缩。
汉调二黄也不例外,近十多年来不断滑坡,目前仅存安康汉剧团维系演出,其他各地均已绝迹,演员、观众双双出现断层现象。
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一些名不见经传、貌不惊人的所谓超女,却异常火爆,原来默默无闻的相声演员郭德刚红透半边天。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朿文寿分析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代表着最大多数平民观众,以此标志着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本真、越来越深入的群众参与性。民歌、地方小调在超女那里被演绎得淋漓尽致。郭德刚把相声引进剧场后仍大声疾呼:“相声必须培养新观众,相声一定要跟电视网络等娱乐方式抢观众,才能生存。”“什么叫好相声?观众打破头抢票,那才叫好相声。”
事实证明:处于传媒互动的后现代时代,各种艺术只有走进民众,才会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当然,对于戏曲艺术的传承与保护,不是一个浅层次上的简单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文化形式,而且还包含其精神内涵。汉调二黄的文化价值何在?它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又如何去对它的文化和精神方面进行保护和保留?
戏曲理论家刘厚生主张,戏曲保护要分层次。一些音乐唱腔、表演程式、曲牌曲谱价值不大的剧种,可以优胜劣汰,顺其自然,但必须收集整理资料、实物,留下声像资料;一些有着丰厚文化和悠久历史,却又与现实和市场相脱节的剧种,可以将其博物馆化。当然政府要用特殊政策给其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支持,使其能够延续“香火”;还有一些剧种要唤起人们重新认识,促进它们焕发艺术青春;一些比较活跃的剧种,要引导他们在市场中不断获得新生。
根据刘厚生先生所分的层次,汉调二黄既属于 “有着丰厚文化和悠久历史,却又与现实市场相脱节”,又属于“要唤起人们重新认识,促进它们焕发艺术青春”的剧种。因此,我们制定汉调二黄的保护政策和保护措施,更应该讲科学,更应该谨慎从事。
在过去的时代,汉调二黄在陕西,特别在陕南安康地区无人不知,无人不会。现在的年轻人听得少看得少,自然就疏远了。
对此,朿文寿说,当前迫切需加强演出,培育观众。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让汉调二黄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有选择地在一些学校,把汉调二黄优秀剧目、优秀唱段教授给孩子们。有了新一代的爱好者,汉调二黄就能够传承下去。此外,把各县业余演唱机构和演唱活动尽快组织起来,有了众多票友群众参与,汉调二黄的传承,就有了相当的群众基础。同时,要认真宣传保护汉调二黄重要意义,让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认识,进而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
挽救“汉调之光”的努力
“我们已经连续三年举办汉调二黄演唱赛,比赛分为专业组、业余组、少儿组等,通过这些比赛不仅扩大了汉调二黄 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将会培养一批票友和观众,这对于汉调二黄大发展才是最为重要。”安康市汉剧团团长袁朝玲说。
安康汉剧团是当前全省汉调二黄剧种唯一的专业团体,多年来,尽最大的努力保留、发展汉调二黄。“我们正在努力实施汉调二黄进课堂,对于原有的曲艺风格进行改革,最近根据原有的特点创作出汉歌,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袁朝玲说。“把安康汉剧团收归安康市级管理,对于汉调二黄剧种的保留、保护与传承,从地位、影响力及保护力量与条件诸方面,能够加大保障系数,使其取得大的成果。”安康曲艺界人士认为。
对于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安康市已经开展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分类搜集整理原始资料,确定了一批汉调二黄传承人,将来还要扶持有基础的业余汉调二黄班社,整理出版汉调二黄传承发展的资料。
Copyright © 2021 酒买我 备案号: 滇ICP备2021006107号-7网站地图SITE地图
如需删除文章联系QQ:474-902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反馈,本站核实后会立即删除。敬请谅解!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