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君子
战国四君子其一: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战国四君子其二:楚国春申君黄歇
战国四君子其三:齐国孟尝君田文
战国四君子其四:赵国平原君赵胜
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是为战国四公子。
一、信陵君
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因此多归公子。而列国也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安嫠王即位十数年,齐楚相约攻魏。老臣唐睢西说秦昭王,秦发兵救魏。安嫠王昏庸无能,目光短浅,居然“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信陵君乃纵论天下形势,谏阻魏王,指出秦乃虎狼之国,“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韩为魏之屏障,韩存则“卫、大梁、河外必安”,韩亡则魏危在旦夕。事实上,后来秦果于秦王政十七年亡韩,二十二年亡魏。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信陵君可谓高瞻远瞩。
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王请救于魏。三晋本为一家,赵魏尤其唇齿相依。但魏王畏秦,令晋鄙将十万大军屯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数劝魏王不得,乃窃符救赵。目光高远,当机立断,信陵君可谓不世之英雄。
信陵君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安嫠王三十年,信陵君返魏,将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兵不敢出”。赫赫武功,名震天下。以秦之强,于公子在世之日,不敢复加兵谋魏。
信陵君亲韩救赵存魏,于三晋及天下其功可谓大矣,可惜功高震主,秦王又以反间计日毁公子于魏王。魏王本畏公子,遂“使人代公子将”。为免杀身之祸,信陵君“谢病不朝”,“饮醇酒,多近妇女”,四年后便“病酒而卒”。实令人扼腕叹惜。
四公子皆称喜士,致食客数千,但唯有信陵君乃真正能下士者。每闻贤者,必卑躬往请,以诚相求,以礼相交。如大梁侯嬴、朱亥,邯郸毛公、薛公。汉高祖少时即闻公子贤,即位后“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十二月,为战国王者及秦始皇置守冢十家。非王而获守冢者独信陵君一人。史记: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信陵君之贤,诚不虚也。
二、春申君
春申君黄歇,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然相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辅国持权,说一不二,自有其过人之能。
黄歇初以博闻辨术事顷襄王,封左徒。二十一年,秦拔楚郢,“烧先王墓夷陵”。二十二年,复拔巫黔中郡。是时黄歇为楚使于秦,知秦王轻楚,恐秦举兵灭楚,遂以滔滔辨才说秦昭王,指出“天下莫强于秦楚”,秦楚相争犹如二虎相斗。蚌鹤相争渔人得利,灭楚而致韩魏强盛实属不智之举。再者秦楚素来友好,韩魏于秦却有累世之怨。故仇楚不如善楚,伐楚不如伐韩魏。昭王以为善,乃止将军白起,“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顷襄王二十七年,太子完质于秦,黄歇随行。三十六年,顷襄王病,黄歇乃设计使太子逃归楚。秋,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从此荣宠不衰。
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考烈王无子。赵人李国欲献其妹于楚王,恐无子失宠,遂投春申君门下。春申君性好渔色,年近花甲,色心未衰,乃自取其妹。及有身,李园教其妹言于春申君:“楚王虽幸君,然王无子,百年后必立兄弟。君相楚日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异日恐有杀身之祸。不如进妾于王,一旦有子,则楚国尽为君之天下矣。”春申君“大然之”,乃进之楚王,欲效吕不韦故计。后果生男,立为太子,李园遂受重用。
李园本非善人,得势后更是野心勃勃,阴养死士,欲取春申君而代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春申君徒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却懵然不知。二十五年,考烈王病,春申君门下贤者朱英劝春申君:“楚王卒,李园必杀君以灭口。”可怜春申君一生玩弄权术阴谋,此时居然天真,以为李园“弱人也,仆人善之,且又何至此!”十七日后,考烈王卒,李园使死士刺春申君于棘门,“尽灭春申君之家”。
春申君初为左徒时,外无宾客之助,内无王室之亲,说秦以存魏国,设计而归太子,独赖其才而成大事,其智何其明也。及为相国,五年将兵救赵,八年北伐灭鲁,复兴楚国。以非王室宗亲而相楚二十五年,言必听、计必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名为相国实则楚王也。其文治武功、才能手段可见一斑。一世英雄,暮年竟灭族于竖子之手,可怜!可叹!
三、孟尝君
齐田文,父为田婴,祖为齐威王。宣王为其亲叔,缗王为其堂兄。田婴封于薛,谥为靖郭君。田文代立,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少有远谋,深明“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劝田婴舍家业而厚待宾客,由是“名声闻于诸侯”。孟尝君待客平等,“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且常施惠于宾客亲戚,客以此多归孟尝君。
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不得。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不得已而入秦。秦昭王始欲相之,后欲杀之。孟尝君赖其客中能为鸡鸣狗盗者之力,得脱此难。
后孟尝君相齐,缗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赖其客冯獾游说秦王和齐王而得复其位。
及田甲劫缗王,缗王甚疑孟尝君为主谋。孟尝君不得自辨,遂逃。其舍人魏子等“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缗王乃“复召孟尝君”。
孟尝君所经此三难,卒赖宾客之力而免,故世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司马迁以为“名不虚”。但其心胸狭隘,好为阴谋,故王安石于“鸡鸣狗盗者出其门”颇有微词,不为无因。
齐缗王二十五年,孟尝君脱秦难,经赵返齐。赵人闻其贤,出观之,皆笑其身材矮小。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气量何其小哉!
孟尝君谢病归养后,秦逃将吕礼相齐。孟尝君恐失势,乃行阴谋手段排挤吕礼,后又借刀于秦相魏冉,终将吕礼逼走。
齐缗王三十八年,齐灭宋,欲废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缗王亡在莒,遂死焉”。孟尝君为泄一已之愤,不思破六国之合,致使乐毅将六国之兵,下齐七十余城。若非有田单出世,行反间计,排火牛阵,齐国几乎宗庙无存。孟尝君实为齐千古罪人。
战国时诸侯争霸,目无周王,然名义上周室仍为共主,有类于近代军阀割据。因此士只求一展胸中抱负,并无忠君爱国之念。魏张仪相秦,齐孙武事吴,卫吴起事魏相楚,东周苏秦事燕并佩六国相印,皆自然之事。故伍子胥去楚事吴,引兵伐楚,以报父兄之仇,时人未尝稍有非议。但孟尝君身为齐宗室嫡亲,不思救国反为魏相,坐看齐几乎灭国,实乃数典忘祖之辈。
其后田单复齐,襄王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孟尝君死后,诸子争立,而齐魏共灭薛,孟尝君遂绝嗣无后。
四、平原君
平原君赵胜,乃武灵王子、惠文王弟而孝成王叔也。赵之诸公子中,赵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孝成王七年,秦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使平原君请救于楚,赖客毛遂之力而定赵楚合纵。平原君返赵,楚魏救兵皆未至,而邯郸危在旦夕。平原君听李同之劝,尽散家财以飨士,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却秦兵三十里,已而魏楚军至,邯郸围解。
赵胜虽名列四公子,但名不副实。史书所言其“喜宾客”,其实“徒豪举尔,不求士也”。为一美人而寒宾客之心,毛遂处其门下三年而不知其才,其好士不过尔尔。后信陵君留邯郸,从贤者毛公、薛公游,平原君闻之,笑信陵君妄从博徒浆者游,致门下士“半去平原君而归公子”。可见平原君徒好虚名以自喜耳。
平原君虽为赵相,其实才具平庸,目光短浅。孝成王四年,秦攻韩上党,旦夕且下。上党守将冯亭乃使使者告赵王:“韩不能守上党。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赵。”赵王大喜,召平阳君赵豹相商,赵豹以为不可,“圣人甚祸无故之利”。赵王向无自知之明,脸皮又极厚,居然说:“人怀吾德,何谓无故乎?”复召平原君问之。平原君同样愚蠢,既看不破此嫁祸之计,也未考虑后果。利令智昏之下劝赵王道:“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赵王乃使赵胜受地。秦以倾国之力攻韩而赵坐受其利,乃移兵攻赵。赵遂有长平之祸、邯郸之围。
平原君虽不识大体,但所谓庸人有庸福。孟尝君灭族,春申君灭族,信陵君才不得用抑郁而死。独平原君历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一生竟无大难。死后,“子孙代,竟与赵俱亡”。四公子中,以平原君结局最好,天妒英才,信不虚也。
战国四君子
史称战国时赵国平原君赵胜喜招能人勇士为门客,与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号称“四君子”。夜读《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深为四君子之所谓“养士”哀叹。
秦军攻打赵都邯郸。长平一战,赵军大败,平原君乃奉赵王之命赴楚求援,“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平原君既有食客数百上千,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何“文武备具者”竟找不出二十人之数?难道真的没有能人了?那他所养的食客都是什么样的人才呢?此为其一。
其二,毛遂自荐,原可凑二十之数,平原君却道:“贤士之处世,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现。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平原君分明只会养士,不会识才。他识才的标准无非是“左右称诵”,自己“有所闻”而已。殊不知真人不露相,真正有才能的人若不到迫不得已之际,往往是不肯轻易表现自己的,毛遂便是一例。
故所带二十人,其他十九人皆“因人成事”,只有毛遂一人胆识过人,终于说服了楚王一同出兵抗秦。
其三,毛遂才能既未能表现出来,在平原君眼里当属“无能之徒”了,却又能在其门下呆三年之久。可见平原君养士并非为有才而养,凡来投奔者不论才高才低,有才无才,只要会吹牛拍马无不纳之。不然,一个“无名之辈”如何能在其门下呆了那么久?
另三人春申君黄歇权重一时,后来却惨死门客赵人李园之手,抛尸荒野。孟尝君养了些鸡鸣狗盗之徒。信陵君还算可以,然而号称食客三千,却也单靠一个七十岁的侯嬴及其友朱亥才完成窃符救赵大事。后来又受到魏王猜忌,他的门客却也没有一个可以为他分忧的。信陵君终于郁郁而终。十数年后,魏国就亡了。
四君子广纳贤士,养客数千,但最终还是改变不了亡国的命运。
纵观战国时在各方面有成就、有突出贡献者,几乎没有一个出自“四君子”门下。平原君赵胜等亦无非为沽名钓誉、附庸风雅之徒,实可养士而不能用士也。而因平时所养之“士”亦无非多是些吹牛拍马、平庸无能之人,真正有才学的士人是不会与他们同流合污的。
象毛遂一样的“食客”实在是凤毛麟角。即使有,他们也不懂得用。
“战国四君子”,以“养士”闻名,这些“士”也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平原君的毛遂迫使楚王与赵修好,信陵君的侯赢出谋救赵,孟尝君的冯谖为他营造“狡兔三窟”,又有“鸡鸣狗盗”之徒在关键时候将他救出秦国,只有春申君不幸,被他的谋士,也是他的大舅子算计,没作成后来的吕不韦,反而命丧妇人之手,贻笑大方。
史书上称正是这四君子使强秦不敢侵犯,但笔者认为这些都是沽名钓誉之辈,“养士”的目的并不是让他们发挥作用,为国建树,而是壮大自己的声势,用国家的奉禄钱粮营造个人集团,确保自己不是国君的国君地位,韩非对食客们深恶痛绝,称之为“蠹虫”。当君子们为自己的名誉洋洋得意时,秦国却在厉兵秣马、积蓄实力。从秦穆公开始,“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奠定了“霸主”基业;商鞅奔秦,变法图强,彰法令、重农桑、励战功,是我国第一位不惧权势,“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家代表,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国家的强盛;“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 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始皇得李斯,一统天下。赵国不用廉颇,枉杀李牧,秦国却有白起、王翦等名将,士不在“养”,而在“用”。平原君曾为了一个食客杀掉自己的一个爱姬,借以昭示自己不爱女色重名士,可惜,这样的标榜除了为自己赚取名声外,对国家没多大好处,王安石曾说“鸡鸣狗盗”之徒阻碍了真正的人才,不问贤愚、不知臧否,重名轻实,这样的“君子”,不要也罢。
真正的“君子”,会识人、用人、御人,能把各样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各安其职,就像星辰要在其轨道上才能运行,在其星座上才能发光。真正的人才常遇到“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的境遇,常喟叹“不才明主弃”,真正的能人是不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的”,这就是屈子“艾箫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的苦闷,也是商君变法,五马分尸、吴起除弊,乱矢透身的悲剧,但正是这些能人推动着国家、社会的进步。“四君子”之错,就在于不敢起用能人,让他们独当一面,采取积极进攻的姿态,而只是把各色人等混杂在一起,消极无为,得过且过,退守避祸,即使六国连横,又岂能挡得住秦国的长驱直入!韩非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下世凭于气力”,确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单靠谋士们的说辩,怎能抵挡汇聚了天下勃勃雄心的秦国的“虎狼之邦”!治世崇文,乱世宣武,始皇虽没有实现他千秋万世的梦想,而且被称为中国第一暴君,但他仍是中华之雄,堪比与他几乎是同时期的西方君主亚历山大。
Copyright © 2021 酒买我 备案号: 滇ICP备2021006107号-7网站地图SITE地图
如需删除文章联系QQ:474-902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反馈,本站核实后会立即删除。敬请谅解!
Power by DedeCms